王导(276-339)字茂弘,琅琊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身两晋的豪门,是西晋大名士王衍族弟。他的习玄可追溯西晋,他曾回忆在洛水边与裴颁、阮瞻清谈经历,可见正始、元康间玄学对他影响,他说当时便很佩服裴颁的主张。东渡后,他既是朝廷柱石,又没忘记他是名士,以至多次玄谈他都是召集者,名士们也无不奉他为领袖。他的清谈也起了安定人心的作用。《世说新语》说他的清谈“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然宛转关生,无所不入。”所言三理,前二者出于嵇康,后者出于欧阳建,都是玄学中的老议题,不过“无所不入”,说理透彻,技巧很高。
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略晚于王导,在控制权臣桓温专横,维护东晋政权稳定上起着很大作用。他当宰相时,组织了有名的“淝水之战”,当他侄儿谢石、谢玄在前方战胜苻秦大军的消息传到,他正与宾客下棋,看了战报“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何事,才徐徐回答“小儿辈遂已破贼。”送完客回屋室,“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这自然是一种修养和风度,表现的是“矫情镇物”。(《晋书·谢安传》)谢安也是当时清谈领袖,清谈家王濛、王修、许询及名僧支遁(道林)都是他的谈友。一次在王潆家专谈《庄子·渔父篇》,支遁作“通”,谢安作“难”,谢安的“难”有万余言,“才峰秀逸”,“意气相托,萧然自得,四坐莫不厌心”,可见谢安清谈水平不低。然而大家关心的是双方谈锋是否所向披靡,语言是否美妙,“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辨其理之所在。”(《世说新语·文学》)
王敦(266-324),字处仲,为王导从弟,东晋时大将军。在镇豫章时,幕僚中便有不少南渡玄士如谢鲲,听说有“璧人”之称的卫玠南下,特迎入幕府清谈弥日,王敦称“不意永嘉之中,复闻正始之音。”卫玠竟因疲劳而死。(《世说新语·赏誉》)他又很欣赏王羲之,“汝是我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指当时名士阮裕)”(《世说新语·赏誉》)可见对玄学喜爱之深。
桓温(312-373)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人,在东晋做到大司马、大将军,与王敦一样,是个政治野心家。他强过王敦的地方,是他早年便参加了王导、刘恢、王漾等大名士的聚会以是《世说新语》的《言语》、《文学》等篇屡屡出现他的身影。有一则说他与刘恢一起听人讲《礼记》,有一对答。桓温说:“时有人心处便觉咫尺玄门。”刘答:“此处未关至极,自是金华殿之语。”桓温认为所讲已离“玄门”即玄理不远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