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童年奇事
第一场景
时间: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九月三十日
地点:浙江余姚县某里甲的一所普通民宅院内
一对五六十岁的老夫妇焦急地在一幢二层小楼下走来走去。
老妇人(岑氏)喃喃白语地说:“阿弥陀佛,菩萨保佑我儿媳妇平平安安,生个大胖孙子。”
老头(王天叙,号竹轩公)也焦虑地说:“奇怪,别人都是怀胎十月产子,怎么咱家的儿媳妇,怀孕快十四个月还没有动静呢?”
老妇人神秘地说:“他爹,昨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天上飞来了一群神仙,穿着红色和白色的衣服,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在一片祥云中飘了过来。对我说:‘念你们夫妇平时行善积德,特意送个文曲星给你们做长孙。’结果你瞧,今天咱儿媳妇就要生了。要不是我这两年手脚不太灵便,还用请什么接生婆?”
竹轩公不以为然地笑笑说:“你那是想孙子想疯了。好,等孩子平安落地,就依你梦到的,给他取名叫王仙或王云吧?”岑氏嗔怪道:“去你的,哪有叫王仙的,别人还以为是街上算命的王半仙呢?叫王云还差不多……可是,现在不光孙子没有生下来,咱儿子怎么还没有回来?不是已经找人去喊他回来,这都半天了,怎么还没有回来呢?”
正说着,从院外跑回一个秀才打扮的年轻男子(王华,字德辉),他气喘吁吁地说:“爹,娘,怎么样了?”
岑氏心疼地给儿子擦汗,说:“瞧你,都是秀才了,还这样慌慌张张的。不急,接生婆正在楼上呢!你在别人家坐馆,回来跟东家告了假没有?”
王华说:“告了告了。东家听说我媳妇生孩子,还预支了我十两银子的束修呢!”
正说着,只听得楼上“哇”的一声传来婴孩的哭声。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接生婆从屋里出来,冲着楼下喊:“王家姆妈,好福气,是个大胖小子,恭喜你有孙子了。母子平安!”
一家三口听了喜出望外,王华高兴地对天作揖:“感谢苍天,我王家有后了。”
岑氏高兴了一阵后,对王天叙说:“我的梦灵验吧。你还不信!”
王天叙连忙讨好地说:“灵验,灵验!那这样,就依你的梦,给孩子取名叫王云,小名就先叫云儿吧。华儿,你看呢?”王华笑着说:“爹说了算,爹说了算!”
第二场景
时间:五年后
地点:王家门前的石街上
已经五岁的王云在和邻居的孩子们一起玩跳房子。只是,他不会开口说话,只能跟着别的孩子的指令一起玩。祖父王天叙和祖母岑氏在一旁心疼地看着自己的孙子。岑氏略带伤心地说:
“唉,都五年了,这孩子怎么就不会说话呢?找了多少郎中看也不济事。要说十个哑巴九个聋,可他一点也不聋啊。八成是那年给他吃凉元宵吃的。”
王天叙说:“就算是哑巴我也喜欢。”
岑氏说:“瞧你说的,难道我不喜欢吗?只是将来他长大怎么念书?怎么做事?唉,可苦了孩子了。云儿他爹在外坐馆当先生,一个月也难得回来一趟。唉,还亏了咱儿媳妇孝顺明理,在家里操持家务,里里外外,这日子才勉强过得下去。”
这时,儿媳郑氏从屋里出来,对王云喊:“云儿,过来吃果子了。”王云听了,十分伶俐地跑过来,刚要接果子,郑氏温和地说:“先去洗手。”王云很乖巧地去井旁洗了手,回到母亲身边,拿了三个果子,先给了祖父一个,又给了祖母一个,剩下的一个才自己吃了起来。祖母岑氏眼里含着泪花说:“这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心里明白,知道孝敬爷爷和奶奶。”
郑氏把王云搂在怀里,小声地说:“不会说话也是为娘的心头肉。”
就在此时,门外响起了木鱼声,有一个和尚的声音:“阿弥陀佛,施主,贫僧想讨口水喝。”说罢,走进一位身背包裹和葫芦,年过五旬,长得慈眉善目、仪表不俗的和尚。王天叙儒者出身,平素不太信佛,对上门化缘的和尚一时踌躇,不知该如何应对。平时信佛的岑氏赶忙上前,说:“师傅请进门歇息,待我们去烧壶茶,再准备一点干粮供师傅路上用。”说着,十分殷勤地把和尚引入院中坐在竹凳上。郑氏则十分乖巧地进了灶房烧水、煮饭去了。小王云见祖母对和尚以礼相待,手里拿着一个梨子走了过来,面对和尚“啊、啊”了几声,把梨子塞到和尚手里。和尚非常高兴,说:“这孩子真懂事,你几岁了?叫什么名字啊?”
小王云又“啊、啊”地叫了几声。和尚凝神定睛看了王云一会儿,说:“这孩子真的不会说话吗?他几时生的?”
岑氏说:“壬辰年九月三十日巳时生的。唉,头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天上的神仙穿过云层给我送来个孙子。没料到第二天儿媳妇真的得了个孙子。他爷爷高兴得不行,就给他取名叫王云。可惜的是,今年五岁了,就是一直不会说话。”王天叙听了在一旁也不免叹气。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