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伍迪?艾伦与哲学:你说我的谬论一无是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33222
  • 作      者:
    (美)马克?T. 科纳尔(Mark T. Conard),(美)伊恩?J. 斯考伯(Aeon J. Skoble)编
  • 出 版 社 :
    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伍迪·艾伦,美国著名的电影艺术家,他的作品《爱与死》曾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安妮·霍尔》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四个奖项。他被高傲的法国人誉为“美国电影界唯一的知识分子”,而在本书里,美国的15位知识分子——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借“伍迪电影”还“哲学要义”。他们觉得伍迪的电影里充满最重要的哲学命题和观念,有的直接通过精彩的对白表达,有的成为电影情节的基础。在哲学家看来,伍迪·艾伦不是学术意义上的哲学家,他还常常嘲笑对永恒命题那种书卷气的论调,但他给我们看那些一上来就让人对哲学好奇的问题:道德是什么?对错之间真的有可观区别吗?天地之间可有正义?有神吗?对智力超群而又找不到伴侣的人来说,哲学是否就是性欲的最终升华?这群用心的思考着——真正的哲学家——一起用哲学的方式研究和评价他的电影。这些文章,有的会让你发笑,但每一篇都会让你思考,当你掩卷遐思时,你会为伍迪·艾伦鼓掌。
展开
作者简介
  马克·T.科纳尔,玛丽山曼哈顿学院哲学助理教授。他是《宋飞与哲学》(2000年)的作者之一,参与《辛普森一家与哲学》(2001年)的编著,发表过若干关于康德和尼采的文章,出版过两本小说,《夜的黑》和《威廉斯桶业》。
展开
内容介绍
  《伍迪·艾伦与哲学-你说我的谬论一无是处》,本书作者用哲学的方式研究和评价伍迪·艾伦的电影,同时娱乐性地探究这个叫做“伍迪·艾伦”的哲学宝藏。全书分为“道德,阐释及人生意义”、“伍迪的诡计”和“五片杂谈”共三部分。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幕  道德,阐释及人生意义
  4  在争辩中阐释:伍迪·艾伦的实用乐观主义
  悲观主义的刻画
  在《汉娜姐妹》里,艾伦在每一个分镜头的导演、构图、摄影(场面调度)当中,在连续镜头的剪接中,都多少嵌入了一些哲学化的处理。这就让导演能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米奇和他的遭遇,有时滑稽,有时让人同情,有时超然。米奇表达绝望,几乎全是在中景长镜头里完成的。避免特写而使用中景,一个显见的原因是为了与角色及其行为保持距离。整部影片中离米奇面部最近的时候,是当他用枪顶着头,从后侧面给了一个中特写。
  《汉娜姐妹》有四个濒临绝望的悲观主义角色,米奇只是其中之一。莉(芭芭拉·赫尔希饰)、荷莉(黛安·韦斯特饰)、莉的男友弗雷德里克(马克斯·冯·西度饰)都是明显的悲观者。莉承认自己从事表演之前的5年里酒瘾严重,每天从早上10点就开始喝。荷莉向汉娜借钱,汉娜直接就问她是不是还在吸可卡因。汉娜撮合米奇与荷莉约会,见面当中荷莉咄咄好辩,还吸了几次可卡因。我们很容易把他们的滥用药物和厌世行为看做绝望的表现,这正是悲观主义的极端形式。
  弗雷德里克是莉的艺术伙伴和导师,他的性格永远那么阴郁,他告诉莉“你是我与外界唯一的联系”。客人来买画,他满腹牢骚,说这位主顾买什么画还要先咨询装修工人,太羞辱了。尽管在这些影片里艺术工作是一件乐事,弗雷德里克借艺术创作躲进小楼成一统,但终归是有问题的。可是,为什么影片会让我们嘲笑米奇呢;为什么四部电影里都有喜剧成分呢?一个明显的答案是,喜剧本身产生距离,而距离让人理智公允。或许,艾伦电影里的喜剧成分体现了他本人的公允判断。《汉娜姐妹》用汉娜串起其他所有人物,这个角色让影片有了超然的客观。她是落墨最轻的一个,我们对她了解甚少。某种程度上她的乐观是因为漫不经心:她丈夫艾略特跟她妹妹暗通款曲,她却浑然不知。事情败露的话就算她的婚姻或许能保住,可感恩节晚餐上姐妹间的情融意洽就难说了。
  《解构爱情狂》里对悲观主义的描绘又不一样。作家哈里把身边认识的人都写进自己书里,他们指责他侮辱了他们。他的悲观主义体现在他对别人的促狭评价、他饮酒无度还买春。也许最明显的悲观表现就是他写不下去了,哈里饱受文思枯竭之苦。故事结尾他重获生活热情,并且又开始写作。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他有了自我认识:在母校的仪式上他告诉前来道贺的人,他在写的新小说是讲一个人的爱人让恶魔掳走,他跟到了地狱,把她夺回来。先不管这是影射俄耳甫斯的神话,哈里承认了大家的猜疑——主人公就是他自己,只不过稍加了掩饰;实际上他也在考虑,还用不用得着掩饰。也许这是伍迪·艾伦拿评点他的人开了一个玩笑。隐情
  拿什么来谈艾伦电影中隐情的重要性呢?我想到《另一个女人》和《人人都说我爱你》里边偷听到的忏悔;《曼哈顿神秘谋杀》(1993)和《非强力春药》(1995)里的窥探;后者当中瞒天过海的私通和不幸败露的卖淫史;同样还有《汉娜姐妹》和《爱与罪》里对过去不轨行为的隐瞒。
  拿《汉娜姐妹》中的隐情来说:一开始观众私下知道了艾略特(麦克·凯恩饰)偷偷打上小姨子莉的主意。后来他们搞上了,他背叛了妻子汉娜;莉同时背叛了她的姐姐和男友弗雷德里克。这种各有借口的不忠也可以处理成悲观主义的另一变体,因为两人都对各自“正式的”配偶关系绝望了,才愿意冒着风险偷欢。剧情发展下去,谁都没有供出真相;艾略特重新肯定了他对汉娜的爱情,莉呢,离开弗雷德里克找人嫁了。汉娜发现自己跟艾略特的对话让荷莉写进了她的剧本里,一定是艾略特泄露的。可她的猜疑并没有下文,影片收场时所有人都是忠诚专一的。不可告人的隐情并没给艾略特和莉带来什么麻烦,尽管欺骗过爱人,他们还是快快乐乐。汉娜也并没有纠缠可疑的苗头。导演没有选择激化矛盾,似乎是认为不去追究坦白和真相就会幸福。在《爱与罪》里,艾伦表现了这种悲观主义人生观的更强版本。
  隐情,可以说代表一种观点:真相是隐蔽的,表象总是欺骗性的。要是能了解旁人真正所思所感,跟他们打交道的时候就能更有算计。比如影片《爱丽丝》(1990)中的同名女主角,突然可以隐形之后,她发现自己以前太轻信别人了。可是有的隐情,我们觉得要想接着过好日子,还是让它隐下去为好。《汉娜姐妹》的片尾,艾略特又回到妻子身边,而莉跟她的新丈夫说话时幸福洋溢。就连差点自杀的米奇,也高兴地陪着怀了孩子的荷莉。想要孩子、乐于做爹妈的情形在艾伦1970年代的影片里很少见,在后期这几部电影里却非常抢眼。《汉娜姐妹》里有场争执,表现了汉娜也有不能通情达理的时候。那时米奇和汉娜还在一起,米奇被确诊为不育。一向是那么体贴支持的汉娜,在这次的危机里却没有安抚米奇,而是埋怨指责。观众看到了汉娜一直隐藏起来的那一面。
  《汉娜姐妹》里,乐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就是婚外寻情,希望能找到最合适自己的人。艾略特和莉搞到了一起但终究于心不安。汉娜父母之间的关系总是大起大落,一会儿互揭老底反唇相讥,一会儿又俨然是对恋旧的老夫老妻。米奇再度努力跟汉娜复合,这次成了。莉告别了郁郁寡欢、挑三拣四的弗雷德里克,进了哥伦比亚大学然后嫁了个教授。
  电影情节跨过整两年,始自感恩节晚餐,终于两年后的感恩节晚餐。盛宴是年关盘点的场合。第一次感恩节晚餐是艾略特开始要搞他的小姨子。第二次我们看到莉和艾略特分手。这两次晚餐,弗雷德里克和米奇都没在场。最后一个感恩节,所有主要人物身边都有爱人相伴。爱征服了各种形式的悲观主义,这个爱能够实现,部分是要靠说谎和隐瞒的。有证据表明艾伦最初想把这部电影拍得更阴暗。莫里斯·雅考尔曾引用过艾伦的话,认为影片过于欢快,自己觉得失败。我猜到了《爱与罪》的时候,艾伦就是在避免重蹈覆辙。
  丈夫、妻子和哈里
  《爱与罪》是探讨悲观主义最深入的,所以尽管《爱与罪》比《贤伉俪》和《解构爱情狂》拍得都早,我还是先谈这后两部影片。《贤伉俪》写了纠缠交错的情爱关系、各种程度的自欺、各种妥协,以及从经验里学东西的尝试,借此戏剧化表现了不同形式的乐观和悲观主义。杰克(西尼’波拉克饰)跟一个年轻姑娘跑了,但很快就腻味了她。他的妻子莎莉(茱迪·戴维斯饰)与帅气的迈克(利亚姆·尼森饰)交往,却没有回馈给他同等的热情。到头来杰克和莎莉又回到彼此身边,他们之前的问题完全未解决,但两人都已甘愿接受自欺性的理智做法,劝自己说这就是他们俩最好的结果了。他们就这样掩盖了自己本质的悲观。他们的朋友盖布·罗思教授(伍迪·艾伦饰)正痛苦地受着学生瑞恩(茱丽叶特‘刘易斯饰)的引诱,瑞恩好像对男女之事很随便,而且毫不在乎她伤害过的那些小心灵。
  这些发现,或许再加上杰克活生生的例子,让盖布拒绝了跟瑞恩搞一腿,既是自我保护(他早先对“敢死队女人”是有癖好的)也是要忠于妻子茱迪(米娅·法罗饰)。可是他对婚姻的忠实成了误托。影片结尾茱迪和迈克成了一对儿,之前他们向画面之外那位采访者和讲述者描述过他们的关系,现在也早备好了理由来改写那些说法。最后盖布独自面对镜头,断言自己并不绝望,他已经开始写一篇新小说,但随即态度一变问:“完事儿了么?我走了啊?”
  本片中最有意思的人物或许是米娅·法罗扮演的茱迪。她的第一任丈夫形容她是典型的被动攻击型人格,看似孤弱无助最后却总能得逞。几场简短的戏,我们就看到她正是用这一套俘获了盖布,后来,又拿下迈克。她不受疑惑和绝望困扰,多少是因为她把这些转嫁到别人头上了。大学生瑞恩是同一人格类型的年轻版变体。她很清楚盖布在她这儿有软肋,恳求他给她看正在写的作品。安慰性地夸奖了几句之后,她随即步步为营地把他写的东西贬成垃圾一堆。当然,这只令盖布愈发有了兴致。不过最终他既未臣服于瑞恩,也没屈从了悲观主义。就像《汉娜姐妹》的结局里那几对接受欺瞒的夫妻,《贤伉俪》末尾几对复合的夫妻也陷入自欺,而盖布有几分自知之明,至少是自我保护式的那种,却只落得孤伶一身。自欺是另一种形式的隐情,观众看得分明而戏中人懵然不知。在某些人和某些关系中,自欺也许是必不可少的,剧情要求观众接受这一点。导演让人物对着画面外的采访者直接说话,用这种戏剧间离手段,他把这些人物的强自慰藉注释出来。电影的结尾谜一般地令人齿冷。
  《解构爱情狂》在好些地方都与《贤伉俪》类似。伍迪·艾伦扮演了哈里。哈里愿意逐一细数自己的毛病,可这底下很深处,仍然埋着他的自欺。他非常清楚自己是怎么一个人:好色成癖,更爱买春,拿熟人的生活和问题写自己的书卖,饮酒无度用药成瘾,那张嘴是实在不积德。他是彻底的自私自利。碰到一个心脏有问题的朋友,他就把话题转到自己的写作障碍上去。他的旧情人和姐姐责骂他,因为他在自己小说里出卖她们羞辱她们,他仍要做无力的抗议。他的老婆是心理医师,他去勾搭她的患者,老婆暴怒,可他反过来责怪他们没有夫妻生活,也不出去玩,那自己可不是只能认识她的病人。
  故事的核心是他带着儿子,与朋友理查(鲍伯·巴勒班饰)和妓女曲奇(哈采尔·古德曼饰)一道,跑一趟北边。旅途经历中不时穿插或闪回,描述或谈论了哈里怎么拿最亲近的人当写作素材。在去跟他妻妹见面的途中,他碰上了年轻的金发姑娘菲(伊丽莎白·舒饰)。哈里力劝这小情人不要爱上自己,她不听,他几近发狂地发出最后通牒,说自己已经爱别人了。哈里的口无遮拦、酗酒、买春,还有别的各种行径,都是只图自己高兴满足,而且极少质疑自己。他一个劲儿地妖魔化他的朋友也是竞争对手拉瑞(比利·克里斯托饰),不过徒劳无功。最后他重又开始写作,但那些可恶的破坏性作为并没有得到弥补。
  酗酒、满嘴下流话、冷漠无情,这些当然都是某种绝望的征兆,也就是认为抱有希望是幼稚的,放任自流才对路。哈里是个不招人喜欢的人物,是艾伦创造的人物里最讨厌的,当然也是他自己扮演过的最讨厌的人。他给写成一个不错的作家,母校都要给他荣誉学位,在经济上也够成功,随便就能花200美元叫个女人。他是这部电影的中心人物,不像《汉娜姐妹》、《贤伉俪》那样的群像式电影没有明确的中心人物。大量的中景镜头和剧本中的幽默,使剧情演进始终保持适当的距离感。
  有的幽默来自戏剧化地表现哈里小说中的片段,尤其是那些跟生活里的真事对得上号的场景。还有一些是靠行为不协调带出来的。影片以不同的方式解构哈里这个人物。有一场戏是他跟所有他虚构的人物在一起,一个学生对他说,尽管他的作品看上去是悲哀的,她却喜欢解构这些作品,因为骨子里是快乐。哈里自己也说过,他的作品里写的人,是过不好日子而只在艺术上有作为的;这样的故事挺悲哀,但又很有趣。他人的悲观主义可能是好笑的;也许他人的乐观主义(如《汉娜姐妹》、《贤伉俪》)却可悲。这种巧妙构思并不指向通俗的或专业的哲学问题,但拿来拍电影却非常有效果。
展开
目录
前言:别老谈性好么?
汤姆·莫里斯
鸣谢
引子:我的作品你根本没懂
第一幕  道德,阐释及人生意义
1  伍迪·艾伦电影中的上帝、自毁和人生意义
马克·T.科纳尔
2  《曼哈顿》中的操守问题
伊恩·J.斯考伯
3  道德一定要瞎么?《爱与罪》的康德派分析
詹姆斯·劳勒
4  在争辩中阐释:伍迪·艾伦的实用乐观主义
伊恩·贾维
第二幕  伍迪的诡计
5  捕鼠夹:阅读伍迪·艾伦
詹姆斯·M.华莱士
6  由伍迪论审美
贾森·霍尔特
7  伍迪·艾伦电影中的艺术与窥私癖
谢洛德·艾布拉姆斯
8  “你不配听柯尔·波特”:伍迪·艾伦眼中的爱情与音乐
詹姆斯·B.索思
9  死鲨鱼和妙火腿:从《安妮·霍尔》论幽默的哲学用途
卢·阿希奥内
10  重构伯格曼:对大师典范的美学净化
珀尔·F.布罗曼
第三幕  五片杂谈
11  享乐主义的危险:《仲夏夜绮梦》
桑德·李
12  《变色龙》中的非本真存在与身份认同
戴维·德特默
13  一片黑暗:柏拉图、隐身戒指和《爱与罪》
约翰·G.帕帕斯
14  由《另一个女人》论自我认识
吉尔·戈登
15  伍迪·艾伦的“淡黑色电影”:
《玉蝎魔咒》中的犯罪、爱情和自我认识
玛丽·P.尼科尔斯
知识分子的娱乐:伍迪·艾伦电影年表
这些聪明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