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构了以唐人街为核心对象的电影现场,考量了这一银幕意象的发生与迁移,并试图通过对相关文本的解读,描摹出唐人街在电影史上的迷人弧光。唐人街是什么?在生活空间之外,唐人街同样承载了海外华人的故乡想象。从这一点看,以电影进入对唐人街的观察是对其作为文化记忆独特表征的呼应。
唐人街”(Chinatown)是海外华侨、华人聚居的城市社区,并随着华人跨国开拓的历史脚步而遍布全球。在历史上,唐人街见证了海外华人群体的迁徙、生存与发展;而如今,唐人街既是外界社会了解华人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渠道,亦是华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文化品牌。“唐人街”现象不仅吸引着学术界的研究目光,也频频出现于银幕上,引发观众的好奇与联想。不同影片中的“唐人街”,作为叙事空间、视觉元素或文化符号,形成了对“唐人街”这一概念不同的想象、建构与表述。通过解读影片中的“唐人街”,可以定位影片特定的空间、审美、叙事、主题、文化隐喻、情境与人物角色,由此来考察这些影片文本的价值、功能与意义。本书基于电影文化相关理论,将银幕中的“唐人街”综合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象,进而分析、阐释和讨论特定影片的主题、空间、叙事与“唐人街”意象之间的关系,并着重关注影片制作的国别属性对唐人街想象差异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概念厘清:“唐人街”意象
本书旨在考察“唐人街”意象的影像生成机制,包括有关“唐人街”的电影如何想象、建构和表述“唐人街”意象,“唐人街”意象又如何在影像生成的过程中发展和延宕,形成一种电影媒介意义上的工业惯例与成规,以及大众观念、经验与认知。这是一个中间层面视角下的电影文本与社会文化关系的互文本分析。它既考察唐人街社会、文化的宏观历史表述,又着眼于“唐人街”意象在影像化过程中的微观细节、差异与裂隙。“都市化伴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扩展而来,它不仅直接彰显出人类生活模式趋向现代的历史性转变,更是导致此一转变的重要动力。电影与早先的各类文化形式相比,不光只记载历史、评论历史,它们亦内在于历史变革的洪流中。因此,电影中的景观,既取自步调紧凑的现代都市生活,又有助于形成忙乱、脱序的都市节奏,使它成为社会准则。它同时反映、形塑出新的社会关系,而此一关系正是在陌生人来来往往的拥挤街道上发展而来。换言之,电影场景不仅记录,同时又影响现代都市所代表的社会与文化空间转变。”唐人街作为都市景观的组成部分,同样与影像形成了多重的连接与互动,来表征一种“影像—现实”多元而复杂的关系,即一种有关唐人街的“影像政治”。
何为唐人街?尽管学界和公众都对“唐人街”现象颇为感兴趣,但无论是民族学、社会学的学者还是普通的都市人,似乎对这个词并未有统一的理解。在电影中,唐人街充满了神秘的异域色彩,它们有时是“遍地黄金”的贫民窟,有时是种族聚居的城邦,有时是文化流散地,有时也是一个模范社区。单纯从某一种学科角度定义唐人街是困难的。不同的电影文本呈现给公众多样的唐人街样貌,也利用电影叙事为唐人街做了自己的注脚。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电影这一大众传播媒介在提升唐人街的“知名度”方面功高至伟,以至于唐人街几乎成为一种高度奇观化的“神话”。对于许多普通受众而言,对于“唐人街”的了解主要通过电影,并且可以基于电影中的唐人街样貌将其大体分类。例如:
作为“避风港”的唐人街为急需相互帮助的新移民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支持,正如《红番区》中阿强叔父所经营的超市,它显然不是普通的购买消费品的场所,而是带有族裔标识的移民互动环境和谋生意味的所在。
作为种族主义遗迹的唐人街成为国人实际上的海外文化飞地和聚集区,正如“叶问”系列电影中的各大武馆,武馆既是日常生活的空间,亦是中华武术文化的一个对外接口。
作为移民们融入所在国社会跳板的唐人街为华人群体提供了人才领袖和“引路者”,正如《喜福会》中每周一次的“喜福会”麻将席,传达了海外华人的阶层身份感与精英主体意识。
绪 论.00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概念厘清:“唐人街”意象 .002
第二节 研究方法:“唐人街”意象在哪里?.007
第三节 研究动机:“唐人街”意象的影像生成 .012
第四节 研究综述:移民史、跨文化、后殖民与国家形象.016
第一章 《唐人街》:好莱坞的他者.023
第二章 《别告诉她》:全球化的夹缝.037
第三章 “叶问”系列:功夫与“我”的唐人街.051
第四章 《喜福会》:从杂货铺到纪念碑.066
第五章 《红番区》:从小作坊到大都市.080
第六章 《银翼杀手》:市井与生机.094
第七章 “唐人街探案”系列:旅游与消费.108
第八章 ×××:多元与共生.122
结 语.138
后 记.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