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绪论 第一章 生命意识的觉醒/9 第一节 西周以来人的主体性的确立/9 一、西周统治者的民本德治思想/10 二、神人关系的演进和人本主义的确立/11 三、诸子对生命的人文关怀/13 第二节 儒道诸子的生命本质观/21 一、气的本源化与生命的物质性/22 二、气的伦理化与生命的社会性/26 三、气生于道与生命的自然性/29 四、气的消解性与生命的有限性/33 第二章 死亡本质的发现/36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人对死亡本质的一般认识/37 一、死亡的定义/37 二、死为必然/38 第二节 儒家的死亡本质观/39 一、生死命定/40 二、死为安息/42 第三节 道家的死亡本质观/44 一、生死命定/44 二、生死一体/46 三、生死物化/50 第四节 凶死和善终/54 第三章 死后的另类存在及其归宿/61 第一节 魂魄/61 第二节 鬼神/67 一、春秋战国时人的一般鬼神观念/67 二、儒家的鬼神观/74 三、墨家的鬼神观/84 四、有神论与无神论之争的实质/90 第三节 死后的归宿/100 一、地下黄泉/100 二、天上帝所/103 第四章 面对死亡的情感表达/106 第一节 哀死与理性――儒家的死亡态度/106 第二节 顺化与旷达――道家的死亡态度/111 第三节 轻生与重死――墨家的死亡态度/120 第四节 冷酷与刻薄――法家的死亡态度/123 第五章 死亡处置仪式的功能指向/126 第一节 慎终追远――儒家对丧祭仪式的功能强调/127 一、凝聚家族,强化人伦关系/131 二、强化“孝”的观念,彰显道德价值理念/133 三、维护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136 第二节 埋葬有节――墨家的丧葬观/143 第三节 真正的薄葬者――道家的丧葬观/145 第四节 厚葬和薄葬之争的实质/148 第六章 生命价值的死亡表达/154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人对生命价值的抉择和体认/155 一、死亡价值观的追溯/155 二、强烈肯定生命价值的方式――自杀/157 三、用死亡诠释的生命价值内涵/161 第二节 儒家的死亡价值观/173 一、社会秩序――儒家人生价值的出发点/174 二、仁、义、礼、智、信――儒家人生价值观的内涵/177 三、修、齐、治、平――儒家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180 四、杀身成仁――儒家实现人生价值的极端取向/182 第三节 道家的死亡价值观/186 一、道家生命价值观的理论来源/187 二、道家死亡价值的衡量尺度/188 三、道家全生保身的生存原则/191 四、道家杨朱学派的死亡价值观/199 五、对道家死亡价值观的评判/203 第四节 墨家的死亡价值观/206 一、兼爱――墨家的生命价值预设/207 二、义和利――墨家的死亡价值准则/208 三、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墨家的死亡价值实践/21l 第五节 法家的死亡价值观/216 一、人性私和人性恶――法家构建价值观的根本依据/216 二、名和利――法家死亡价值的根本标准/217 三、以君为本――法家价值观实现的功能指向/219 四、法家的死亡价值观与其个人的悲剧性/222 第七章 追求死亡超越的努力一/231 第一节 死亡超越的起源――灵魂不朽/233 第二节 宗族延续的死亡超越路径――家族不朽/235 第三节 价值创造的死亡超越路径――三不朽/241 第四节 对理想存在境界的追求――真人境界/247 第五节 对死亡的直接抗拒――个体不死/256 结语/266 参考文献/273 后记/28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