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用海量面食当作国宴的,除了清帝国。六个等级的满席,全部以面食为主,赴宴的人会得到一个“饽饽桌”,这是一张大红油漆矮桌,上面纵横成列地摆着各种各样的面食与点心,一层叠一层,成为一座点心山,点心摞得特别瓷实,要是抽出一块来吃,就可能使整个点心山倾倒。“满人嗜面,不常嗜米,种类极繁,有炕者、蒸者、炒者,或制以糖,或以椒盐,或做龙形、蝴蝶形,以及花卉形;另一种中有肉馅,另外有酱者数种,又有绿豆糕、花生糕数事,配以糖制之汤。”如此多样的满式饽饽,也并不能涵盖“饽饽桌”上的所有内容,实际上,饽饽桌上有满族面食、蒙古面食、回族面食,还有汉族面食……随着满族定鼎中原,被定为国宴的“饽饽桌”也很快地进行了民族融合,全国各民族最有特色、最精美的面食被集中到一张桌上。这时,即使同一种点心,也不再纯粹了。一只小小的奶卷,本是正宗的蒙族点心,在清朝国宴的餐桌上,它的奶皮来自蒙古,馅心却是来自长芦的蜜渍荸荠。被清朝人叫作“饽饽”的食品,流传到现在大部分成了“点心”,比如“自来红”、“自来白”、“萨其马”,现在北京仍然有,却是作为茶余饭后的点心而存在的。而被清朝人叫作“点心”的食品,以现在的眼光看,差不多都是日常主食,比如蒸饼、烫面饺、包子、发糕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