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佛教美学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69575
  • 作      者:
    祁志祥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佛教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美学亦是现代社会科学中的一门显学。本书作者以自己累积多年的研究功底,对佛教中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对历代佛教典籍旁征博引,对历代僧俗两界佛学大师的美学思想条分缕析,对佛教竭力追求清静无染的道德美、真实无妄的本体美的美学理论进行了详细论证。书中并附有许多插图,使读者在品味佛学抽象的博大理论的同时,能从图文并茂的书香中体会到佛教美学具体的视觉享受。
展开
作者简介
    祁志祥(1958— )文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中文系教授。致力于中国人学及文艺美学研究,出版专著十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完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高教教材一项。曾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晋版图书一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佛教美学史》是学界第一部系统梳理中国佛教茭学思想史的专著。作者以美是普遍快感及其对象、美学是感觉学为独特视角,聚焦汉译佛典关于愉快情感及其对象的形态、特征、本质、规律及其价值评判的思想理论及其演变历史。<br>    佛教从“色即是空”的基本世界观出发,对纯粹的官能快感及其对应的现实世界的形式美、形象美持否定态度,竭力追求出世的清净无染的道德美、真实无妄的本体美,同时又从“色复异空”的中观世界观出发,对官菔快感对应的现实美加以变相的肯定。《中国佛教美学史》由此展开了中国佛教美学思想的历史巡礼。东汉佛教美学莲花初开。奠定了大小乘美学思想的基石;六朝佛教美学繁花似锦,佛典的翻译和著述催生了佛教美学的繁荣;隋唐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创构将美学世界装点得琳琅满目;宋元禅宗美学一枝独秀;明清佛教美学余音缭绕;近代太虚法师宣告了佛教茭学走向自觉。
展开
精彩书摘
    佛教所说的“般若圆智”,以“闭智塞聪”、“无知无虑”为特点。然而,“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智弥昧,照逾明”①。正由于它“无知”,所以能洞悉物相之本体;正由于它“昏昧”,所以具有“无幽不察”、“独觉冥冥”②的独到之“明”,佛家谓之“圆明”。《万善同归集》卷上载:“观诸相好,谛了圆明,方阶净域。”《万善同归集》卷中载:“因从三观薰发,果具五眼圆明,方能游戏神通,出入百千三昧,净土佛国,履践无阂道场。”佛典屡言“圆智”如“圆月”一样“明朗”、像太阳一样“大放光明”,均指圆智的“圆明”之美。佛教将这种无知而无所不知的透彻认识方式称为“圆观”、“圆览”、“圆照”。《圆觉经》云:“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又云:“生死涅粲,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br>    般若智之圆美还表现在体认涅槃之理的“圆通”上。“通”即通脱无碍。般若空智于相破相,于空破空,打通真与俗、如来与万法、涅粲与世间的壁垒,在处理事与理、事与事、理与理等矛盾时左右逢源。这种自由通脱、毫无挂碍之美,即般若圆智的“圆通”之美。《三藏法数》卷四十六载:“性体周遍日‘圆’,妙用无碍日‘通’,乃一切众生本有之心源,诸佛菩萨所证之圣境也。”《楞严正脉疏》云:“六根互用,周遍圆融,成兹妙果。其修入方法最为方便者,即从耳根修入,耳根闻性,人人本自圆通。如十方鼓声,一时并闻,是圆也;隔墙听音,远近能悉,是通也。声有动静,循环代谢,而闻性湛然常住,了无生灭,若不寻声流转,而能反闻自性,渐自动静双除,根尘(指主客体)迥脱,寂灭现前,六根互相为用,遂得圆通。”又《楞严经》云:“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br>    (4)法圆为关<br>    “法”,指思维方法、认识方法。佛教尤其强调“法圆”,讲求“万法圆通”,并把“法圆”视为“圆智”在认识“圆理”时呈现的一大特点。所谓“圆通”之法,即“圆活”之法,也就是禅宗所说的“活法”。<br>    ……
展开
目录
前言<br>第一章 似花非花:佛教美学观的独特建构<br>一、镜花水月:佛教对现实美的否定态度<br>1.“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br>2.“美色淫声,皆是苦本”<br>3.女色如“革囊盛粪”,“唯苦无乐”<br>4.视美为丑之“不净观”<br>二、涅粲极乐:佛教对本体美的独特肯定<br>1.“涅粲”之美<br>2.“法喜”、“禅悦”<br>3.空静之美<br>4.“佛性”之美<br>5.“佛土”之美<br>6.死亡之美<br>三、色复异空:佛教对世俗美的变相肯定<br>1.“色复异空”<br>2.以“味”为美<br>3.以“圆”为美<br>3.以“十”为美<br>4.光明为美<br>5.七宝为美<br>6.以香为美<br>7.法音为美<br>8.像教之美<br>9.言教之美<br>10.莲花为美<br>11.形神、境界<br><br>第二章 莲花初开:东汉佛教美学基石的奠定<br>概述<br>一、安世高译经体现的小乘佛教美学思想<br>1.由“缘起”而“非身”,取消审美主体<br>2.由“十二人”破“色我”,取消客体美<br>3.“不净观”:视美为丑之审美训练<br>4.人生皆苦,寂灭为乐<br>二、支谶译经体现的大乘般若学美学思想<br>1.大乘空宗美学之核心——般若空智特征解析<br>2.“本无”、“毕竟空”之世界观<br>3.破世俗之美<br>4.“乐无所乐”<br>三、牟子《理惑论》涉及的美学问题<br>1.佛陀其人的神化<br>2.佛经“言以亿数,多多益具”<br>3.佛经“广取譬喻”的修辞美<br>4.“人死当复更生”<br><br>第三章 繁花似锦:六朝佛教美学译作的繁荣<br>概述<br>一、大乘空宗译籍之美学倾向<br>1.大品般若经译籍:空寂为美<br>2.维摩诘经译籍:俗中求真<br>3.中观经译籍:“涅柴乐”即“无涅槊乐”<br>二、大乘有宗译籍之美学倾向<br>1.净土经译籍:西方极乐世界<br>2.涅粱经译籍:“涅架者名为甘露第一最乐”<br>3.《佛性论》:诸法佛性之美<br>4.《大乘起信论》:“乐念真如法”<br>5.唯识经译籍:识、境、圆<br>三、楞伽经译籍:如来藏识之美<br>1.美在“如来藏阿黎耶识”<br>2.假言离言<br>四、法华经译籍:莲花、菩萨、观世音<br>1.“诸华之中,莲华最胜”<br>2.慈悲为怀,崇尚大乘<br>3.人格理想:菩萨<br>五、华严经译籍:空有相即,一多圆融<br>1.大日如来崇拜<br>2.形象之美<br>3.佛性本有,一切皆空<br>4.一多相即<br>六、小乘阿含经译籍:“于色不乐”与“涅槊安乐”<br>1.“不欢喜、不深乐,渐近涅粲”<br>2.“从此四圣谛,安隐趣涅檠”<br>七、中国僧侣著述之美学思想<br>1.道安:“淡乎无味,乃直道味”<br>2.支遁:“即色游玄”<br>3.僧肇:“道俗一观”、“美丑齐旨”<br>4.慧远:“始自二道,开甘露门”<br>5.道生:“无灭之灭,则是常乐”<br><br>第四章 琳琅满目:隋唐佛教宗派美学的创构<br>概述<br>一、天台宗美学:以“止观”为特点的认识论美学<br>.1.智颚:“修行止观,心如金刚”<br>2.灌顶:“极圆之教,醍醐妙味”<br>3.湛然:“无情有性”、“染净不二”<br>二、三论宗及其代表人物吉藏:论“中道”美<br>1.“中道”即是“佛性”、“涅柴”<br>2.“二而不二,不二而二”<br>3.“八不”即是中道佛性<br>三、华严宗美学:一多圆融,以十为美<br>1.杜顺:“理事无碍”、“一切入一”<br>2.智俨:“十”美与“境界”<br>3.法藏:“圆融无碍”、“十十无尽”<br>4.澄观:道本乎心,以“十”尽理<br>5.宗密:美在本心<br>四、唯识宗:以“识”为本体的美论与以“爱”、“现量”<br>为特色的美感论<br>1.玄奘及其译注:境、识、受<br>2.窥基:真、善、美合一的本体论和以“现量”为特色的感觉论<br>五、禅宗:美在净心<br>1.慧能及其《坛经》:论美本体和美感<br>2.神会:真如为本性,烦恼为客尘<br>3.玄觉:论“女色”之恶和语言之美<br>4.慧海:中道净心,“自然快乐”<br>5.希运:“虚通寂静,明妙安乐”<br><br>第五章 一枝独秀:宋元禅宗美学的延续<br>概述<br>一、禅宗《灯录》传承的美学意蕴<br>1.以灯驱暗、光明为美<br>2.道不废言、借言悟道<br>二、延寿:“此识此心,唯尊唯胜”<br>1.人生之苦<br>2.“心起无心,尽善尽美”<br>3.净土之美<br>……<br>第六章 晨钟暮鼓:明清佛教美学的余响<br>余论 走向自觉:太虚法师论“佛法与美”<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