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的一种,是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与《十三经》中其他十二经不同的是,它在成书之初便以“经”来命名,而其他十二经则是由后人归入“经”的行列,可见其在《十三经》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关于《孝经》作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尚无定论。至于《孝经》的成书年代,据有的学者研究,《吕览》中有多处引用《孝经》,因此认为比较确切的说法是先于《吕览》,成书于先秦。
《孝经》有《古文孝经》和《今文孝经》之别。两书内容有异,西汉刘向以《今文孝经》为主本,以《古文孝经》为参考,整理厘定,凡十八章,1800字左右,流传至今。
《孝经》是一部专门阐述“孝道”的书,强调“夫孝,天之经也。,,民间也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曾参对“孝道”有更明确的说法:·。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义》)虽然《孝经》认为人的品德的根本是对父母克尽孝道,但其核心却不尽讲孝,而在以“孝”劝“忠”,要做到在家行孝,出门尽忠,忠于君主。《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发展和延伸。正因为如此,《孝经》引起了历代君王的极大关注,不少帝王都为《孝经》作注作疏,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唐玄宗李隆基的《孝经注》。
我们现在了解、学习《孝经》,应该采取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态度,而不是盲目尊崇或盲目否定;应该将重点放在其伦理学的价值上,而不是拘泥于具体的细节;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儒家“孝道,,对当今社会生活的启迪意义,而不是不假思索地一味照搬或一味摈弃。注意这些问题,对我们创建和谐社会是大有好处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