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精神医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2849878
  • 作      者:
    徐一峰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社会精神医学是精神病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着眼于精神疾患与精神健康的人际关系与文化环境、处理精神疾患与社会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社会精神医学》简要介绍社会精神医学的起源、发展历史与国内外现状,配合医学模式的转变,突出社会精神医学的现实意义及其对精神卫生发展的影响,内容涉及社会经济地位与精神健康、精神疾患的社会反应、医学化与精神疾病,对成瘾行为、暴力攻击行为、自杀等关键性社会问题的关注与作用,以及社会精神医学的主要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等。<br>    《社会精神医学》兼顾理论与实践,内容较为完整。全书共约29万字。读者对象为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精神卫生、公共卫生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中青年教师:普通高校及师范院校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专业师生;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尤其是社区精神卫生工作者;对精神卫生有兴趣的读者。
展开
精彩书摘
    二、精神疾病的认知与标签化
    精神疾病的认识,常始于“社会越轨”(social  deviant)行为与思维的发现;而“越轨”行为的认定,则是一个依赖于他人反应的社会过程的结果。什么是越轨行为?在当代社会理论中,越轨行为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是“社会常模”(social norm)的存在,例如,不能当众便溺就是一种社会常模;其次是违背社会常模的行为或行动存在,比如有人当众便溺;最后是对这一行为的社会反应,即罚款或拘留等。社会越轨的这三个方面,使得越轨行为有别于不正常行为,比如一个人可以表现出不正常行为或精神障碍,但并不违背社会常模;也可以违反社会常模,但并不被认为精神有病。越轨行为和不正常行为在理论上是有区别的,前者更受社会学家关注,但在实践中两者有时重叠或相互转换,所以本章中为读者理解方便起见,均称为不正常行为。
    社会精神医学中的标签理论认为,成为精神病的过程,是个人某种不正常行为的产生、被发现、被他人认同为精神病,这一标记从此作为其个人身份的描述,最终导致与这一标记相一致的更多行为的产生。
    比如,学校里一名儿童的早期不协调行为可能被当作学习或行为障碍的证据,这个儿童被标记为“有毛病”,打入另册,他的任何不正常行为因而都是可以预料到的。这个儿童很可能继续表现出不协调行为或是新的怪异行为,因为儿童本人和校方都预期会出现这种行为。儿童接受了“学习障碍”这个身份,产生出与这一标记一致的行为,并借此肯定了最初的诊断。
    贴标签的后果是,其他人与之交往的方式不同于与“正常人”,这可能强化被标记者的孤立感和病耻感;人们可能更容易找到其他不正常行为以确认这种标记,因而被标记者的唯一出路,是表现出与他人对其的预期相一致的行为。
    这种歧视与偏见并不能完全由传达正确信息和宣传教育所消除。研究表明,对于环境和生物学因素在精神病发病中的作用、治疗精神病的不同方法的有效性等方面,一般民众的理解与专业知识基本一致,但是对于精神病患者的负面评价和精神病的偏见依然存在。所谓“精神疾病的污名化”仍然牢牢地把精神疾病与某种不体面的、可耻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人们“相信”,精神病患者愚蠢、无知、不可预测、冷酷、肮脏、危险、变态、毫无价值等。可见,即使人们对精神病的病因和治疗具有相当准确的了解,对于精神病这样一个标记的评价仍然是极为消极的。这个标记是导向污名的标志。光是得知某人患精神病这一点,就足以扭曲人们的反应。污名化产生无形的负担,恶化了精神卫生服务环境;使患者不愿寻求适当的治疗,或过早地脱离治疗,耽误了康复;在卫生资源分配上处于不利地位。污名化的态度是全球性的。英国的一项调查发现,精神病患者通常被人们视为“难以沟通”、“无法预测”、“感觉怪怪的”;并且发现对于不同的精神疾病有着不同的偏见。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社会精神医学的定义、内涵和发展现状
一、社会精神医学的定义和内涵
二、社会科学向精神病学的渗透
三、从以精神病院为基础向以社区为基础的转变,
第二节 精神健康与疾病的社会建构,
一、精神疾病与“正常”的动态边界
二、精神疾病的认知与标签化
三、诊断分类的社会建构,
第三节 不正常行为的医学化过程
一、从囚禁到治疗
二、行为的医学化过程
第四节 社会经济地位与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流行病学
第五节 社会精神医学的发展前景

第二章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
第一节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概述
一、概念
二、研究方法与常用指标
三、研究工具
第二节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发展
一、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发展概况
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在中国
三、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前景展望
第三节 中国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一、多地区调查
二、区域性调查
三、特定病种的调查

第三章 预防精神医学与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第一节 预防精神医学
一、一级预防
二、二级预防
三、三级预防
第二节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一、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基本任务
二、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特点及若干工作经验
三、社区精神卫生的服务形式
第三节 康复精神病学
一、精神康复的目的、内容及形式
二、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措施
三、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措施
四、社区精神卫生保健机构的工作内容
第四节 国内外精神卫生动态
一、国家政策及近10年大事记
二、国际动态
三、Libe瑚an开发的程式化技能训练

第四章 文化精神病学
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与文化精神病学的发展
一、文化的概念
二、对文化精神病学的研究
第二节 文化精神病学的范畴
一、正常与异常的划分
二、精神疾病产生的文化根源研究
三、精神病理现象的跨文化现象
四、对精神障碍的解释与求助行为
五、文化与精神障碍的治疗
第三节 与文化精神病学相关的若干学科
一、与医学相关的社会科学分支学科
.二、与社会文化相关的精神病学分支学科
第四节 文化精神病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 精神卫生与法律
第一节 司法精神病学简介
第二节 司法精神病与法学和精神病学的相互关系
一、司法精神病学与法学的关系
二、司法精神病学与精神病学的关系
第三节 责任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概念与分级
一、刑事责任能力
二、民事行为能力
第四节 危害行为的动机及与责任能力的关系
第五节 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
一、非自愿医疗与监护
二、知情同意
三、隐私保密
四、精神疾病患者治疗中的合法权益
第六节 精神卫生相关立法
一、精神卫生立法概况
二、精神卫生立法中的关键问题

第六章 医患关系及沟通技巧
第一节 医患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当前状况
一、医患关系的历史演变
二、我国医患关系的现状
第二节 临床沟通的伦理、法律和心理学基础
一、临床沟通的伦理准则
二、临床沟通的法律基础
三、临床沟通的心理学基础
第三节 临床沟通的基本技巧
一、临床沟通的核心技巧
二、综合技巧
第四节 临床沟通技巧在实践中的综合运用
一、解释病情、沟通诊断与协商治疗
二、应对患者对自己同事的质疑
三、传达临床坏消息的技巧

第七章 行为医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行为的基本特征与行为障碍的分类
一、行为的基本特征
二、行为障碍的分类
第三节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生物学基础
一、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二、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基础
三、人类行为的社会学基础
第四节 行为治疗技术
一、系统脱敏疗法
二、冲击疗法
三、厌恶疗法
四、阳性强化法
第八章 成瘾行为
第九章 暴力攻击行为
第十章 自杀
第十一章 性行为及其相关问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