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人的心理误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0081909
  • 作      者:
    张彦平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人的心理误区》献给当今中国亿万名罹患心理疾病并正在痛苦中挣扎的患者和他们的家属
  献给我的同道和学生
  献给正在成长着,同时又像我年轻时一样困惑着的青年朋友
  献给正处在人生“最不幸福时刻”中的中年同龄人
  他是一位从医20余年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他曾师从中国心理学界泰斗许又新教授,他曾在国内外演讲百余场,受众数十万人。他用5年时间将20年从医感悟凝聚成书,只为揭开“中国人为什么不快乐”的谜底。
展开
作者简介
  张彦平
    著名学者 
    心理治疗专家 
    石家庄心理医院院长,教授 
    现任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 
    委员会委员 
    河北省心理卫生学会副理事长 
    河北师范大学、承德医学院兼职教授 
    河北省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 
    著述 
    《心理卫生学》 
    《医学心理学》 
    《心理卫生与健康》 
    《心理教育读本》 
    《当前我国“心理咨询热”的喜与忧》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人心理误区》是在真诚的自述与剖析中开始的。全书13章226页,对中国人的性格误区、面子心理、“不打不骂不成材”的家教误区、鱼与熊掌想兼而得之的而引发无时不在的“心理冲突”、戒备敏感而冷漠的人际关系、缺乏浪漫和情调的生活质量、为结婚而结婚的婚姻观等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总结,并分别给出专业而诚恳的忠告。
  此书献给当今中国亿万罹患心理疾病并正在痛苦中挣扎的患者和他们的家属。实际上,这是对每一个当代人来说都非常友善、诚恳的手边书。
展开
精彩书评
  如果一个人所做的事,既是他“喜欢”做的,又是他“应该”做的,比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那就“OK”了……不但活得不累,反而能担高一个的生活与生命质量,更重要的是,他会在既“喜欢”又“应该”做的事情当中,快速而又健康的成长。
  ——张彦平
展开
精彩书摘
  还回到我们本章开头的问题:
  “人的性格究竟可不可以改变?”
  恐怕大多数中国人对此都持否定态度。其实,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心理误区了。
  以我自己为例:
  我父亲原本是个农民,20世纪50年代参军入伍,提干以后,他的大半辈子都献给了部队和我国的国防事业。我母亲也是农民,同样是50年代棉纺厂招工应聘来到城市,一个纺织女工通过自己努力入党提干,成为管理几百人的车间支部书记。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人都非常朴实、内向,不善言谈,也不善交际。
  记得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他们都是诚惶诚恐。
  “坐,喝水吧”,然后就没话了。
  要不就是“来,抽支烟吧”,又没话了。
  搞得客人很尴尬,他们也手足无措、相对无语。
  很多老战友、老部下、同乡、同事,我也很少见他们主动联络,常常是人家“上赶着”来探望他们。由于经常出现上述场景,久而久之,人家也就不来了,因此浪费了很多社会与人脉资源。我曾批评他们与外界“老死不相往来”,其实别人来他们也蛮高兴的。归根到底,我得出结论:性格使然。
  而我的性格则和他们截然不同。
  记得那是大学毕业后不久,我去父亲单位找他,和他同一个办公室的叔叔说:“不会吧,老张,这是你儿子吗?你怎么会有这样的儿子,怎么一点儿也不像你。”
  我心里话:“我爸为什么不能有我这样的儿子,你生气吧你!”
  但平心而论,那位叔叔说得不是没有道理。
  论长相,我长得像我妈,自然比我父亲好看;论谈吐,毕竟刚大学毕业,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彬彬有礼而又出口不凡,不像我爸——“三棒子打不出个屁来”(我妈语)。
  我的朋友很多,没有一个人不说我“外向”的,就连我的同事、同行甚至部下、学生,也都评价我是个“性情中人”。
  性情者,自然是“喜怒哀乐均形于色”。
  而形成这种性格的根本原因,我认为后天环境的作用要远远大于遗传的作用。
  因为父亲在部队,母亲工作忙,我出生10个月就被送回河北灵寿老家,寄养在爷爷奶奶家,一直到6周岁全家才一起随军去南昌。这期间,除几次随母亲去南方父亲部队探亲外,我基本上是在村里和小伙伴们一起疯玩儿,爬树、上房、下河沟、看杀猪、起哄,甚至“调戏”小女孩,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调皮捣蛋,坏事做绝。现在回想起来,这些幼年的早期经验对我性格的形成不能不说是“因祸得福”。假如我始终在父母身边的话,绝对不会像在乡下那么自由自在,任由我的性格顺其自然地自由成长和发展。而到了南昌以后,又开始了我的学生干部之旅,从小学当班长,到大学担任班长、大班长、学生会主席,担任学生干部,自然很锻炼人,因而对我性格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再来谈一下理论。
  “性格”一词,本身就是个很“虚”、很笼统的概念,无论如何定义,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考量,我们接触、观察一个人性格如何,主要还是看他(她)外在表现出来的态度、言语、举止和行为。也就是说,通过这些外在表现出来的态度、言语、举止和行为,我们才能得出一个判断和结论,也即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分类的“内向”或是“外向”。而一个人的态度、言语、举止、行为又受什么支配呢?毋庸置疑,是受一个人的“认知”也就是观念和理念所支配的,因为从心理学意义讲:认知决定态度,而态度又决定一个人的言语和行为。
  再回到前面所举的例子:
  大学生们看到自己的辅导员穿了一条漂亮的裙子:
  A:哇,老师,你好漂亮哦!
  B:(无语,也可能笑笑。)
  C:(无语,不屑的目光。)
  A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应,其背后的认知为:“每个人都需要赞美。”
  而B的认知则是:“我夸老师别人该说我拍马屁了,还是不说为好。”
  C的认知:“一把年纪了,还这么臭美,那个马屁精更讨厌!”
  由此可见,面对同一件事或情境,不同的认知会导致不同的态度与行为。因此,我们可以做出基本判断:
  A:性格开朗,外向。
  B:性格沉稳,内向。
  C:性格孤僻,忌妒心强。
  于是,我们也可以这样推论,假如B和c同样也持A的认知:“每个人都需要赞美”或“你尽可能去赞美别人,而不要在乎他人怎么说”,那么,B和C的性格不也和A一样变得健康和阳光了吗?!
  亦即:认知改变一态度改变一言语和行为模式改变
  而一旦一个人言语和行为“模式”发生改变,其“性格”不也随之改变了吗?
  所以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过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心理误区而已。尤其是对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其性格的“可塑性”极强,有时甚至可以出现180度的大转变,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极为常见。也正因为这一时期,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看法正在形成,父母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和关键。
  很多研究资料表明,中国人整体的“民族性格”正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他主”走向“自主”,由“忍耐”变为“展示”。
  其实,与父辈、母辈们相比,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又何尝不是在突飞猛进地改变与进步着?这一点,想必大家都感同身受。
  可见,性格完全可以改变,只要我们愿意改变!P8-11
展开
目录
序言 中国人的心理误区
第一章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中国人的性格误区
性格的分类
性格可以改变

第二章 过分在乎他人看法——中国人的“面子”心理
“自尊”与“他尊”
“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
社交恐怖症
我的成长
“面子”心理

第三章 不打不骂不成才——中国人“慈道文化”的缺失
重孝轻慈与“舐犊之情”
医生的愤怒
父母的误区
给父母的忠告

第四章 鱼和熊掌想兼而得之——中国人的“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无处不在
什么是“人性”
“人性”之冲突
建议与忠告

第五章 注重“应该”,忽视“喜欢”——中国人的禁忌意识
“应该”的产生
“应该”的危害
“喜欢”与“应该”的区别
“喜欢”的理论依据
注重“喜欢”的好处

第六章 戒备、敏感与冷漠——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人际障碍
家庭——人际关系的摇篮
社会——人际交往中的“角色扮演”
个人品质与人际关系

第七章 缺乏浪漫与情调——中国人的生活质量
假如“感觉被剥夺”
中国人为什么不快乐
“放浪形骸”与一个“自我戏剧化”的女病人

第八章 追求“名利”与“补偿过度”——中国人的自卑情结
每个人都是自卑的
导致自卑的原因浅析
“补偿”与“补偿过度”
成就感——自卑的天敌

第九章 浮躁、空虚与实用主义——中国人的“信仰危机”
空虚、迷茫的中国人
现实的悲哀
实用主义的理念
信仰危机的文化背景
道德痛苦与道德愉快
“去圣化”与“再圣化”

第十章 我们为什么要结婚——中国人的婚姻误区
我们为什么要结婚
为父母“娶媳妇”、“嫁姑爷”
为结婚而结婚
结婚恐惧症
追究对方的“过去”
彼此缺乏沟通
都想当“老大”
不重视身体语言
性惩罚
婚外恋

第十一章 缺乏品位,逃避责任——中国男性的心理误区
逃避责任
缺乏品位
游戏人生
“乱性”主义
大男子主义
工作狂
享乐主义
“恋母”与“护母”
男儿有泪不轻弹

第十二章 他人至上,迷失自我——中国女性的心理误区
完美主义
他人至上,迷失自我
忽视“性爱”
缺少“阴柔之关”
单调乏味
忽视男方家庭
把丈夫送人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第十三章 爱生爱,恨生恨——一个临床心理学家的人生哲学
“爱”是什么
性爱
爱的哲学意义——爱生爱
爱的缺失——“疾病”、“仇恨”与“冷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