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 15焦虑型人格障碍
置身于一个充满着虐待、欺骗、攻击、羞辱、背叛、嫉妒的世界里,体验到一种渺小、微不足道、被人遗弃或危机四伏的情感。
——卡伦·D霍妮(Karen D. Horney,美国精神分析学家)
推销员的噩梦
小郑,男,24岁,某医药公司的销售代表,一个羞怯的、容易窘迫的人。他表情愁苦,紧锁双眉,双手不停地搓动着。
“我的工作一团糟,这样下去,我会发疯的!您救救我吧!”几分钟后,他逐渐平静下来:“一个月前,我到一家药店推销一种治疗肥胖症的特效药,去之前,我对产品作了详细的了解,但还是提心吊胆的。因为从小就担心自己做不好事情。记得上幼儿园时,记忆中都是‘恐怖’。每天早晨,妈妈把我留给老师时,我都会抱着她的腿大哭,不肯放手。直到现在总是对自己充满怀疑,做一件事之前,我从来没有做到胸有成竹,总是有种不确定感。”
“去那家药店前,本以为我会单独和经理谈产品,去了以后才知道,药店要求以报告会的形式介绍产品。平时最怕当众演讲,我鼓起勇气开始讲,讲到一半的时候,一个药师问了几个我根本就没有想到的问题,当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回答不上来,我又羞又恼,窘迫地站在讲台上。当我看到那个药师很蔑视的表情,我无地自容。经理很失望,当众说我素质还需提高,然后才能胜任这份工作,随后她甩门而去。这件事对我日后的推销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的工作进展得极不顺利,只要客户多问我几个关于产品的问题,我就会感到紧张、胸闷、心慌、口干,多少次我竭力想控制住这种情绪,告诉自己别太在意,其实只要放松就可以回答出来,可是……”
“我不太善于和人打交道。生长在一个偏僻的小县城,爸妈也是老实的工人,只教导我好好读书。初中时,我的同桌是个性格开朗活泼的女孩,端正的五官透着清秀的灵气,总是爱笑爱唱。上课时,我的视线总是不由自主地从黑板滑落在她的身上,感受到她起伏的呼吸,我好想和她拥抱一下。带着这样强烈的冲动,晚上躺在床上,我会一边想象着她的身体一边自慰,感到特别兴奋和满足。可到了白天,我不敢正视她的眼睛,怕她看出我内心丑陋的想法。后来,不知怎么了,除了女同桌,我甚至也不敢和其他女生说话了,只要与女生面对面,我就会心跳加速,脸庞发烧,手脚的动作也僵硬起来,好长时间才能平静下来。看到别的男生那么自然地和女生交谈来往,我好羡慕,想想自己来自小县城,长相一般,个头也不高,肯定不会有女生喜欢。我越想越自卑,整天缄默无语,郁郁寡欢。”
“上了大学之后,课程内容多,学习进程快,我学习起来有些吃力。最难受的不是学习,而是睡眠问题。我对声音、光线都很敏感,晚上熄灯时,只要有一个同学没睡(有的同学喜欢打手电看书或听音乐),我就睡不着,经常是睁着眼睛盯着天花板到天亮。第二天上课,神疲力乏,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每学期的考试来临,我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越紧张就越难以入睡,晚上频繁起夜,有时一晚上达到七八次。大一第一学期末,我参加了两门科目的补考,当时心情沉重极了,晚上总做是关于考试的噩梦,梦到不是交了白卷,就是耽误了考试时间。四年大学生活就是在这样的不安和惊恐中度过的。”
“今年7月,我在一家药厂找到一份推销员的工作。作为销售代表,我周游于西北地区各个分销处,访问医生、诊室和药店,并为他们提供文献和免费的样品,还有精美的小礼物。刚开始,我还被这份新鲜感染着,努力工作,但心中也隐隐不安,提心吊胆,生怕做得不好被老板炒鱿鱼。前面我提到的那件事儿令我对这份工作没了信心,担心自己在推销中会忘了介绍产品的关键细节,影响产品销路。如果有人质疑产品质量时,我就脸红心跳,有种被噎住的感觉。最近,晚上我噩梦不断,老梦见被人从楼上推下来,我不想丢了工作,可像我这样怎么做推销呀?!”
自卑心理是焦虑型人格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多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小郑从记事时起就有严重的胆怯、退缩行为,还会因在某方面或某件事上无能产生无法胜任的痛苦感觉,从而轻视自己,表现为敏感羞涩,行为退缩,惧怕困难。小郑从小县城来到大城市上学,产生了一种低人一等消极的自我暗示,逃避交往。由于青春期的性困惑,逐渐形成了紧张不安、自卑和过分敏感的行为模式,直到上大学时引发睡眠障碍。由于他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增强,对声、光极为敏感而难以入睡,影响学习和生活。
焦虑型人格障碍和分裂型人格障碍一样,具有明显的社会退缩。但是,焦虑型人格的退缩不是由于不能体验到人与人的温暖和亲近,而是害怕遭到拒绝。小郑因为工作需要,面临社会交往,担心遭到拒绝、不被赞同、受辱,自我认识不足,抑制了自信心,增加了紧张度,又因为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让他产生沉重的挫败感。消极悲观的心理状态势必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而这种结果又形成一种负性的反馈作用,影响以后的行为模式,从而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
(一)焦虑型人格障碍治疗的长期目标
(1)降低由于焦虑不安带来的社交回避和孤独感。
(2)降低有关被拒绝和羞耻的恐惧及反应。
(3)改善交谈行为和人际交往的技能,增强尝试努力的勇气。
(4)提高自尊感,减少自我批评及评价不足。
(5)维持合理的、一致的、积极的情绪,通过增加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来减少恐惧和焦虑。
(二)治疗性干预
(1)通过反应式倾听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对患者的困惑,如感到不安,担心被拒绝、被嘲笑等,表达出共情。
(2)使用角色扮演及小组治疗等技术,训练患者的人际交往技能,使其做到适度的自我暴露,提高非言语表达的能力,并传授如何使用沟通和提高自信的技巧。
(3)要求患者每天记录那些不合理的、阻碍交往的信念,如“没人喜欢我”、“他们都在拒绝我”等,通过理性情绪技术调整思维,帮助患者确立更现实、积极的信念。
(4)训练患者使用渐进的,自发的或想象的肌肉放松法,鼓励患者在每一种社交情境中使用。
(5)使用积极暗示技术,通过描述患者回避行为的功能,如逃避外界危险和被嘲笑,鼓励家庭成员寻找新的方式满足其需要,而不是支持他(她)的回避行为。
(6)布置家庭作业,要求记录每天的感受,规定至少有一个正性情绪表述,强化患者的自我肯定。
(7)建议患者阅读能带来生活满意感和感到平静、安宁的书籍,确定主题,定期讨论。
了解“焦虑型人格”
以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及自卑为特征,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
临床表现
焦虑型人格障碍患者对于遭到拒绝、不被赞同、受辱或感到耻辱的任何可能都过于敏感。尤其交新朋友特别困难,内心想得到爱、得到关注,渴望被接纳,但总是预期担心得不到,同时,还会一直注意任何不被赞同的线索,于是趋向于回避这些关系。除非他(她)反复确认别人不会对他(她)产生批评的情感。一般自尊较低,对自己在社交中的失败感到生气,情绪低落。生活方式追求稳定安全,如果某个领域不需要社交技巧,患者可在这个领域内取得成功。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CCMD3诊断标准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以持久和广泛的内心紧张,及忧虑体验为特征,并至少有下列各项中的3项:
(1) 一贯的自我敏感、不安全感及自卑感。
(2) 对遭排斥和批评过分敏感。
(3) 不断追求被人接受和欢迎。
(4) 除非得到被他人所接受和不会受到批评的保证,否则拒绝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
(5) 习惯于夸大生活中潜在的危险因素,达到回避某种活动的程度,但无恐惧性回避。
(6) 因“稳定”和“安全”的需要,生活方式受到限制。
(二)鉴别诊断
(1)慢性焦虑症:患者有典型的临床特点,如终日感觉到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并有显著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
(2)继发性焦虑:因躯体疾病、药物、其他精神疾病所致或伴发的焦虑症状,一般根据病史、体检、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精神状况检查可资鉴别。
Case 16依赖型人格障碍
当个体在关系中失去了自我感觉的时候,为了避免生存孤独,他(她)拼命依靠他人来找回自我的感觉。
——欧文?D亚隆(Irvin D. Yalom,美国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教授)
他嫌我太累
小娜,女,26岁,某银行职员。坐在桌前,低头不语,文静柔弱,她的外表形象一点儿也不像26岁,更像一个16岁的女孩。她身穿一身儿童风格的服装,袖口和领子上绣有史努比的卡通图案。她似乎鼓起了很大的勇气,开了口:“医生,我的男朋友不要我了,他说和我在一起太累,快窒息了,我很怕失去他。”
小娜从小性格内向腼腆,家中独生女,3岁的时候,爸爸下海去了深圳,并长期在那儿工作,只有过年才能回来几天。到了小学时,爸爸在外面更忙了,回来的时间也间隔的更长,两三年才回来一次。“爸爸刚开始在深圳工作不是很顺利,妈妈也不敢让家里的事分他的心,妈妈一个人带着我,包揽了所有的家务,特别辛苦,只有妈妈在家,我晚上才能安心入睡。妈妈对我疼爱有加,百般呵护,她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从小学到初中毕业,每天都是妈妈接送我上学。上大学之前,我自己没有买过一件衣服,家务活也没干过,包括整理自己的床铺,总之,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妈妈帮我安排妥当的。妈妈说了,只有学习是我的事,其他的事不让我操心,更不愿让我受苦受累。”
“小时候,我和妈妈都特别盼望爸爸能在家里,我内心里很孤独,平时不敢在妈妈面前提爸爸,怕她也难受。记得我10岁那一年的春节,爸爸在电话里说要提前回家,我兴奋得几夜都没能睡好觉,真想好好在他怀里撒娇,但当他真正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却张不开嘴,叫不出‘爸爸’两个字。当爸爸真实地站在我面前时,我却感到他是那样陌生。因为我的童年和少年生活里只有妈妈的陪伴。上了大学后,需要独自面对生活,这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无能,生活常识是多么的贫乏,我洗过的衣服总有汗味或肥皂水的味道,我的床铺也总是乱糟糟的,生活费不到月中就会花得精光。在学校里,我还经常饿肚子,钱主要花在电话费上了。每到周末,看着本地的同学回家,我就会躲在被窝里哭,我想妈妈,想中学同学,经常夜不能眠,拿着他们的照片,独自落泪,一种莫名的惆怅和伤感油然而生。我的大学生活悲凉而孤独。”
“去年夏天,我大学毕业,妈妈托人帮我找到了一份银行的办公室文秘工作,可做了没多久,领导把我调到了一个不重要的部门,每天收发报刊信件,说我的言行太幼稚了,不适合在办公室。其实我挺高兴的,终于不用太操心了。圣诞节前夜,遇到了现在的男朋友,我们是校友,他比我高一级,来自工人家庭,性格开朗豪爽。他对我呵护有加,和他在一起,“父爱”的满足感浸染着我,在内心深处我就想一定要找一个特别成熟的男生,不仅对我有爱情,还要有更多的亲情。有了他的日子里,我的生活充满了阳光,他教会我很多东西,如打球、游泳;在生活上帮助我,床单被罩都是他帮我洗的,甚至在我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还会给我洗内衣内裤。我也为他付出我的一切,做过三次人流,我的工资一分不少地交给他管理。我们在单位附近租了一套房,我努力学做一个好主妇,学习做饭,收拾屋子,照顾好他的生活起居。我在心理上对他很依赖,感觉一刻也离不开他,什么事都得问他,连上街买一包盐也要把他拉上,不愿意自己去。上班闲着没事就给他打电话,想时刻引起他的注意,让他心里老惦记着我,我就是喜欢他老是把我捧在手心里的感觉。可是,两个月前,他开始挑我的毛病,还为一点小事发脾气,回来越来越晚,甚至有两天晚上没有回来。昨天我们谈了谈,他嫌我太‘黏’他,好像一个包袱成天扛着,太累了,他想歇歇了……我好难受,跪下来求他别走!他还是摔门而去,任我怎么喊也不回头。为了留住这份感情,我甚至愿意辞职,和他结婚,日夜守在一起。为了他,我愿意做这一切,我不要独守空房,以泪洗面。晚上,我总做噩梦,梦里我掉到一个深深的泥潭里,怎么也爬不上来,好容易爬上来,抓住一根软绵绵的水草,刚想紧紧攥住,断了,又重重地摔下去。如果失去了他,我还有什么勇气活在这个世界上啊?!”
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由于害怕或不能做出自己的决策,依赖亲密的人,这种自我抹杀的背后是对被抛弃的强烈恐惧。由于害怕被抛弃,患者会忍受被人控制和虐待,继而产生无助感,这种无助感反过来又使其不再采取有自尊心的行为。
首先,看小娜母亲对她性格的影响。从成长史可以看出,小时候母亲过分的溺爱,纵容、鼓励孩子依赖自己,不给她自主和自立的机会。久而久之,在她的心目中逐渐产生了对母亲或对权威的依赖心理,她本人也通过依赖获取安全感,直到成人后依然不能自立,自我的消极暗示,缺乏自信心,总是让别人来替自己做决定,不想也不愿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再看父亲的影响。人格发展的固着多由童年的创伤导致。从经典精神分析视角理解,五六岁左右是俄狄浦斯期,女孩对父亲的关注达到高峰,并通过模仿母亲获得对父亲情感的平衡。从客体关系理解,小娜与“父亲客体”的互动过程是缺失的。为了补偿,小娜将“理想父亲客体”投射在亲密异性客体上,即她的男朋友身上,来弥补缺失导致的空虚“自体”,男友实际上是其渴望的理想父亲客体的替代和补偿。
成年早期,小娜经历了第一次恋爱,她淹没在渴望被爱的体验中,只要觉得自己被爱着就满足了。在她的潜意识中,害怕成熟,害怕长大,如果这样,就会失去在男友身上感受到的缺失的父爱。当爱她的人或者说可依赖的人突然不爱她了或有一点疏远,她感觉就像一场灾难来临,对此敏感,感到无助、崩溃,沉湎于被抛弃的恐惧之中……作为个性完善、成熟的正常人,长期面对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不堪重负,小娜男友因她的过分依赖和迎合行为,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独特性被剥夺感,最终也会感到疲惫不堪,离她而去。
(一)依赖型人格障碍治疗的长期目标
(1)提升自信和自尊,更多地意识到自身的期望与需要。
(2)扩大应对行为、社交技能和能力的范围与适应性,从而提高决策的果断性和独立性。
(3)减少顺从和奉承行为的频率,降低对被抛弃感的恐惧。
(二)依赖型人格障碍治疗性干预
(1)通过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接纳患者的困难,如无能感、无助感、被照料的强烈需要、脆弱体验等。
(2)帮助患者列出她在决策上有困难的情境,如独自购物、搭配服饰等,并鼓励患者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最终使其获得最大的自我接纳感、决策自由感。
(3)与患者签订行为契约,对其独立做出决策进行奖励(口头或物质),并给予积极强化。
(4)探索患者功能失调的思维和态度,如“我太笨,我做不好这件事”,“离开他,我没法活”等,并找出支持或反对这些想法的证据,用更现实的、理性的信念来代替歪曲的想法。
(5)家庭治疗中,讨论每一个家庭成员对患者依赖行为的感受,探索维持依赖行为的家庭关系,比如:通过满足对患者的依赖,让他(她)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有力量的、受重视的等。激发家庭成员寻找新的途径满足患者的需要,而不是支持患者的依赖。
(6)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治疗,让患者认识到他(她)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来了解他人对自己的感受,继而改善人际交往。
了解“依赖型人格”
以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弃为主要特征,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患病率估计为2%~3%,男女大致相当。
临床表现
凡事不愿自己做主,将自己的需要附属于所依赖的人,如配偶或父母,让他们替自己做决定,如到哪里度假、与谁交往,甚至穿什么衣服。担心被抛弃,过分地服从,甚至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去讨好他人,比如,女性会忍受丈夫的不忠、酗酒、身体虐待。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CCMD3诊断标准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以过分依赖为特征,并至少有下列各项中的3项:
(1) 要求或让他人为自己生活的重要方面承担责任。
(2) 将自己的需要附属于所依赖的人,过分地服从他人的意志。
(3) 不愿意对所依赖的人提出要求(即使是合理的)。
(4) 感到自己无助、无能,或缺乏精力。
(5) 沉湎于被遗忘的恐惧之中,不断要求别人对此提出保证,独处时感到很难受。
(6) 当与他人的亲密关系结束时,有被毁灭和无助的体验。
(7) 经常把责任推给别人,以应对逆境。
(二)鉴别诊断
(1)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依赖行为: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依赖行为是与其心理特点、智能发育阶段相适应的,是每个儿童必须经历的正常发育程序,而依赖性人格障碍患者到了成年期依然不能自主自立。
(2)躯体疾病急性发作期或终末期:有些患者可表现出依赖他人、退缩、担心被遗弃、过分服从他人等行为,但并不是长期的行为模式,仅限于某些躯体疾病急性发作期或终末期,询问患者家属有关其病前的人格特点即可澄清。
(3)抑郁发作:患者自我评价过低、自责、内疚,但仔细询问病史,还有兴趣丧失、无愉快感、精力减退或疲乏感等抑郁核心症状,抑郁改善后,不再有无助、无能、缺乏主见等表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