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忙碌的一天
父母应该有宽广的胸怀,有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气概。这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磕磕绊绊可以看得比较开,因此不会太婆婆妈妈,动辄给孩子施压;第二,可以让孩子耳濡目染地学习一种豁达大度的生活态度——这可能是他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
小精灵和鞋匠
早上七点,床头的闹钟“叮铃铃”地响起来,把李聃从梦乡中惊醒。他睁开眼睛一看,窗帘已经被外面的阳光照得发亮了:又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
起床的那一瞬间,李聃隐隐约约觉得心情不错。在穿衣服的几分钟时间里,李聃慢慢理清了思路:经过几天的努力,查了无数资料,总算将美国宪法史作业完成了。虽然昨天晚上开了夜车,但做完了一件大事,还是如释重负了。而且,今天的物理课要演示自己精心设计的实验,也很值得期待。
匆匆洗漱完毕,李聃坐在餐桌边吃了一份简单的早餐: 一碗牛奶泡麦片,一个煮鸡蛋。吃完饭,李聃从冰箱里取出一个装满煮熟的水饺的饭盒,塞进了书包。这将是李聃今天的午饭。每个司末,妈妈都会为李聃准备几份午餐,装在不同的饭盒里。上学前开冰箱拿饭盒已经成了李聃的习惯动作。当最后一个饭盒消失的时候,第二天又会有几个新的饭盒出现。每次看到这些饭盒,李聃总会想起小时候读过的格林童话《小精灵和鞋匠》。在童话中,小精灵总是在鞋匠熟睡的时候,不声不响地将鞋做好。在李聃家里,妈妈就是小精灵,冰箱里一盒一盒的午饭就是小精灵手中的鞋,而李聃自己,就是那个幸运的鞋匠了。
这是李聃高中生活里普通的一天。今天是星期二,是正常学习日,上课时间是从早上七点五十五分到下午三点十分。如果是星期四的话,老师们下午要开会,每节课会从60分钟缩短到50分钟。因为这个原因,星期三一过完,很多同学都会松一口气:不但周末已经临近,而且星期四还可以早点回家。一个星期的苦日子总算快熬到头了!
今天李聃要上六门课:物理、英语、数学、体育、经济和历史。除了体育,其他课程都可以说是李聃选的。从初中起,学校的科目就有必修和选修之分。每年春天,学校都会找一两个晚上开放校园,邀请要选课的学生及早了解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李聃从到美国上初二时起开始接触选课制度,现在选起课来已经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了。
数学在高中四年都是必修课,但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不一样,每学年学习的课程也不同。进高中的时候,学校已经根据大家初中的学习情况把他们分进了三个序列中的一个。除了少数学生会在不同序列之间跳来跳去,大部分学生都在自己的序列中按部就班地往上学,因此选起课来不用费什么心。
英语也是每年都上的,但学校开的课程五花八门,有当代作家、文学风格、美国文学等必修课,也有新闻、莎士比亚研究、多元文化、古典神话、戏剧、创意写作等选修课,选择的余地很大。李聃今年上的是美国文学。
科学是一门囊括物理、化学、生物的大课。根据加州教育部的规定,一个高中生想要拿到毕业证书,必须上两年科学;如果想上大学,则最好物理、化学、生物各学一年。爸爸妈妈说他们上高中的时候,每年都是数理化生物齐头并进。美国高中的科学教育实在太薄弱。他们或许是对的。李聃是个喜爱科学的孩子,并不介意多上几门科学课。只是这样一来,干别的事情的时间就少了。
高中的另一出重头戏是历史和社会科学,这也是每年都要上的课程,主要分世界历史和美国历史两部分,外加经济、心理学、艺术史、冷战、远东历史和文化等选修课。李聃今年在上“美国政府”,还选修了一门经济。
除了今天要上的这些课,李聃还选了一门德语。但亨利岗高中采用轮盘式课表,每天上七门课中的六门,今天没上的那门课则是明天的第一节课。以此类推,再加上每周都有一两节自习课,刚好是每门课一周上四次。今天李聃没轮上的那节课正好是德语课。
气球飞起来了
来到学校,锁好自行车,李聃马上赶到了邓巴先生的教室。
今天的第一节课是物理。李聃喜欢上物理课,不仅因为他喜欢物理,也因为他喜欢教物理的邓巴先生。邓巴先生是个留着短短的络腮胡、剪着小平头、身材挺拔、体格健壮的中年人。他思路清晰,知识渊博,说起话来慢条斯理的,看上去很严肃,但上课时却经常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除了物理,他还教一门叫工程技术的课。工程技术课旗下的亨利岗高中机器人队十年来年年火爆,得奖无数,吸引了大批学生参加,也让邓巴先生成了亨利岗高中的知名人物。
邓巴先生是斯坦福的毕业生,曾在著名的国防技术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做工程师。他之所以放弃工程师的工作,到亨利岗高中来教物理,是因为他意识到教书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硅谷经济活络,发财赚钱的机会多,中学老师相对来说比较清贫,中学要吸引好老师也比较难。李聃早就注意到有些老师工作热情不高,教书只是为了混碗饭吃。有邓巴先生这样的老师在亨利岗高中教书,实在是亨利岗学生的运气。
今天这节物理课是做实验。两星期前邓巴先生已经出了题,要求同学们通过能量转换来放飞一个用绳子系在之字形轨道末端的气球。至于具体要怎么做,邓巴先生则没有任何要求,只是要大家开动脑筋,做得越花哨、越别出心裁越好。实验分组进行,每组由两到三名同学组成。在这节课上,同学们将展示自己的实验,接受大家的评议。
面对这种既动手又动脑而且可以尽情发挥的课题,同学们自然劲头十足。李聃和队友艾瑞克、迈克讨论了好几次,花了整整一个周末设计了一系列精致又好看的小任务,对实验中用到的水槽的高度、滑板的斜度以及小球的重量等都进行了仔细测算,并成功地演习了好几次。
今天的表演按事先抽签决定的顺序进行,李聃这组的演示被安排在最后。表演开始了。第一组的同学点燃一根蜡烛,烧断固定一辆小车的绳子,小车顺着车槽冲下来。冲到第一个机关处,小车身子一歪,与机关擦肩而过,从一旁掉到了地上。“唉!”人群中发出一阵叹息。
第二组的卖点是让小球走钢丝。小球从左边沿着两条线做成的轨道滑向右边,触发一个棒球棍形状的开关。如果触发成功,打开开关,释放出棒球,下面的事情就好办了。可惜的是,在演示过程中,小球的初速度太慢。主持实验的同学要去推一把,棒球才被释放出来。虽然最后气球飞了起来,但需要实验者插一手,毕竟不太漂亮。
接下来的几个项目也都不是十全十美。同学们都雄心勃勃,想把自己的实验设计得有特色,有看头,但复杂的步骤对实验的精确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群里听到的最多的还是大家扼腕叹息的声音。
每看一个小组表演,李聃就将他们的实验和自己组的做比较,发现它们都有一些自己的实验所不具备的特色,尤其是使用的道具都非常漂亮:有的同学用花哨的塑料轨道取代了木头轨道,有的找来了五彩缤纷的金属球,有的用上了精巧的电动玩具机器人。相比之下,自己小组的实验道具就比较普通,没有那么抢眼。但转念一想,这也不见得是坏事。况且现在也没机会改了,只要等一下实验成功,气球能顺利升空就可以了。
终于轮到李聃这一组演示了。大家围在实验桌边,打量这一组的实验装置,发现放在轨道最上端的居然是一个手机。大家正纳闷,李聃不慌不忙地从裤兜里掏出手机,拨了一个号码。与此同时,停放在轨道上端的手机发出一阵蜂鸣,颤动了几下,摇摇晃晃地一头栽下来。坠落的手机牵动一根绷紧的绳子,绳子拉紧一根弹簧,射出了停在轨道上的小车。
人群中发出一片叫好声。这个用手机启动整个实验装置的想法,的确是李聃他们最得意的设计。这一步的成功,让李聃和队友们脸上都露出了喜色。
但还不到庆祝的时候,下面的路还很长呢!在大家的注视下,射出的小车顺着轨道滑出去,推动轨道上的重球,重球又推倒了旁边的一瓶矿泉水。矿泉水流进支架另一端的漏斗,再慢慢滴人一个上端开口的乒乓球中。
“水流到地上了。”不知谁喊了一句。李聃低头一看,原来瓶口没有对准漏斗,矿泉水流偏了,地上湿了一大片。
“没事,水流出一点没关系,只要有足够的水流入乒乓球就可以了。”李聃解释道。果不其然,随着乒乓球中的水越积越多,乒乓球的重量撬动杠杆,推动了一个静止的网球。网球再撞击滑槽中部的开关,释放出另一辆小车。小车冲向轨道底部,撞上了一个小小的电路装置:这也是李聃他们小组的一个独特设计。电路装置被小车一撞,形成短路,产生的热量一下子就可以烧断固定气球的绳子。
果真,说时迟,那时快,气球已经飞了起来,升到了教室上空。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李聃悬着的心也落了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