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松,男,1951年生,湖北荆州人,汉族,中共党员。当过兵,担任过小学校长和基层团委书记。1979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曾任武汉教育学院(现合并为江汉大学)体操教研室主任和《江汉大学学报》编委。现任江汉大学体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健身健美运动》课程负责人,教授,《江汉大学学术丛书》编委。武汉市优秀专家和两次政府专项津贴获得者。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健身健美运动》教材编写组负责人,《中国等级健身指导员职业培训教程》编审,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健身健美科研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委员,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健美协会培训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等级健身指导员及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授课导师,中国健身健美私人教练培训班授课导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健身健美),国家级健身指导员,国家级健美裁判员,武汉市高级专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高新营养健康俱乐部名誉会长,湖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健身健美运动协会副秘书长,湖北省健身健美运动协会教练培训与裁判部部长。曾获全国健身健美先进个人、湖北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武汉市教育工委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先后出版了《健身健美指南》等专著16部,发表学术论文和科普文章400余篇,累计逾800万字,主持完成了多项省部级重点课题,并获得多项全国和省部级奖励,《人体增高的科学》“填补国内空白”,《现代健美大全》获全国“金钥匙”提名奖,《实用长寿全书》被推介为2003年全国十大热点畅销书目之一,《健美模式训练的建模方法再探》在全国健身健美论坛大会上,被国家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健美协会聘请的娄琢玉、裔程洪、郑庆继等评审专家们鉴定为“我国首创”并获金箔证书一等奖(全国行业最高奖),独立撰写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通用的《健身健美运动》教材,是我国同类专业著作中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本国家级规划教材,并填补了我国高校空白,合作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健身私人教练技能大全》(又名《健身私人教练理论与实践》)专著和《人体美的表现与塑造》专著、国内高校第一本《健身教练》及《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修订本)等教材,为推动中国的大众健身健美运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30余年来,张先松教授一直活跃在中国健身健美运动科学研究和教学的最前沿,长期致力于健身健美、体育美学、体操等课程的教学、训练、竞赛与科学研究工作,并起着领头羊的作用,取得了众多国内健身健美界领先的研究成果。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健身健美运动》课程,创建了国内高校第一个健身专业方向和第一个休闲健身专业方向,并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了小康社会阶段我国大众健身健美运动的定位、理念和发展战略。特别是根据21世纪休闲时代人们在锻炼内容和方式选择上的多样化、独立化等特征所倡导的“个性化教学和服务”的模式,更是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认同。由于他学识广博,治学严谨,加之理念独特前卫,以致在全国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学研究体系和风格。他也因其高超的教学艺术和学术造诣而赢得了国内同行、专业学子和国家等级健身指导员培训班学员的一致好评。 天津体育学院院长姚家新教授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健身健美运动》一书序中评价:“张先松教授对我国高校健身健美专业及学科建设的贡献更是尤为,突出,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健身健美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是因为他不但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平台上率先开设了我国高校第一个健身健美专业方向,出版了全国高校第一本健身健美专业国家级规划教材,更重要的是创立了广义上的健身健美运动这一新兴学科,对推动我国高校健身健美专业的建设及学科的发展无疑写下了划时代的一笔。” 他曾多次带队参加国际、国内健身健美比赛,并在1988年5月举行的全国总工会首届“华康杯”职工健美、健美操比赛中夺得男子单人、女子单人、集体造型等4枚金牌、4枚银牌和全国团体总分第一名。在1991年6月的十国邀请赛中获得了第四名的较好成绩。在2006年11月“英派斯杯”中国大学生健康活力大赛暨首届中国全明星健身健美锦标赛中,夺得了中国高校有史以来首对男女混合双人健美明星赛冠军和《健美先生》冠军杯(最佳形体金像奖)、最佳肱二头肌奖、最佳体能奖、最佳配对奖、集体健康明星赛最佳造型奖、集体健美明星赛最佳造型奖,囊括了混合健美明星赛全部奖牌,还有三位队员获得了全国校园“十大偶像”奖荣誉称号,并以22座奖杯、42个奖项、121分总分的三项纪录名列中国全明星健身健美锦标赛全国省区和全国高校之首(即奖杯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数三个第一),夺得此次健身健美锦标赛全国省区团体总分第一、全国高校团体总分第一和大赛唯一的最佳团队奖,其所带的江汉大学健身健美代表队因此亦被同行们誉为“全国高校健身健美运动竞技水平综合实力最强的一支团队。” 全国众多媒体曾对张先松教授其人、其文作过数十次的报道,从风靡全国的《健与美》杂志和《中国体育报》,到有关学报、杂志的“学者风采”,无不留下过作者的踪迹,即便在新华社的文字通讯或中央电视台的视频图像中也都出现过作者的身影。《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等媒体誉其为“美的种子”、“美的创造”、“美的旋律”、“美的收获”;《长江日报》称其为“美的摇篮”;湖北电视台、武汉教育电视台为其拍摄的专题片中称其为“杏坛中的一棵常青树”;《长江开发报》等则把他誉为“弹奏美的旋律的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