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左右,我国学界曾经掀起过交往实践研究的热潮。<br> 有论者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观实际上是交往实践观。认为“交往实践是诸主体间通过改造相互联系的中介客体而结成社会关系的物质活动”“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有关见解,交往实践观在多方面超越或扬弃了传统实践观的‘主体一客体’框架。”有论者认为长期以来,学界“对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和交往实践观缺乏足够的重视”,提出要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认为在新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其主题、视界与范式都将发生‘交往实践观’的转向”。同时,有论者表示反对,认为“变实践概念为交往实践,变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交往实践观”,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看法。<br> 马克思的实践观到底是不是交往实践观,目前在学界还没有定论,估计一时也不会有定论。尽管学者们对马克思的实践观是不是交往实践观持不同意见,但是,大家对于马克思有关实践的论述中包含着交往维度,一般来讲是认同的。此外,由于哈贝马斯自认为自己理论的重要来源是马克思,在讨论哈贝马斯的交往实践观之前,对马克思有关交往的观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是很有必要的。<br> 马克思把“交往”作为一个专门概念使用,最早可能出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论述人类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时说:<br> “这种生产第一次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开始。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Verkehr)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