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传统智慧与艺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4303591X
  • 作      者:
    王树人著
  • 出 版 社 :
    武汉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树人(老树),1936年11月生于吉林省东丰县。祖籍山东莒县。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65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所,师从杨一之先生与贺麟先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名誉理事长。曾长期从事西方哲学研究,最近二十年间,重点转入中西思想文化比较研究。主要代表作有:《思辨哲学新探——省黑格尔哲学体系研究》、《历史的哲学反思——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研究》、《传统智慧再发现》两卷、《回归原创之思——“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译作有:《黑格尔与哲学史》,与叶秀山先生合作总主编八卷本《西方哲学史》(学术版)并合作撰写其第一卷。近期重要论文有:《中国的“象思维”及其原创性问题》、《庄子、海德格尔与“象思维”》、《“上帝死了”道还在!》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传统智慧与艺魂》的《周易的智慧与魅力》篇,可以说是一篇非常简明的概论。对于想进入《周易》智慧之门的人,认真读此篇定会得到帮助,甚至能开启思之妙门。本篇在指出《周易》的基本特征之后,主要是在其无限能指的意义上,或可能给人以无限启迪的意义上,加以阐发。<br>    谈到《禅悟的智慧》篇,其内涵对于当代中国学人而言,大多都变得生疏了。这也显示出20世纪初以来,中国学人与传统文化断裂的消极后果。汉代传人中土的佛教,经过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在反复冲突和融合中,终于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禅宗。这朵中外文化融合的奇葩,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或塑造及其旺盛的生命活力,使得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人,如果不懂得禅宗,就不能真正领会中国隋唐以降中国思想文化的真切内涵。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篇 汉字凝结的智慧<br>    第一章 汉字以象形性为根基<br>    一、汉字造字法提供的证明<br>    汉字以象形性为根基,可以从汉字造字法得到证明。最初创造的汉字,从传统的“六书”看,只有单纯表意的象形字和指事字。指事字尽管表示的字意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例如数目字,但这种抽象性,仍然是借助于象形来表达的,而与后来传入的阿拉伯数字不一样。因此,在班固的《艺文志》中,称指事为像事。同时,他还把会意称为“像意”,把形声称为“像声”。事实也是如此,无论指事字、会意字,还是后来成为汉字主体的形声字,其事、意、声的表达,都离不开最原始的象形表意法。这表明,班固似乎比《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更深刻地洞察到汉字的基本构造均以象形为根基的特性。清代著名文字学家王筠称赞班固“六书”的提法“其次第最允”,表明他也洞察到汉字以象形性为根基的特点。<br>    传统汉字的“六书”,其中所说的假借与转注并不是造字法,而是用字法。因而,实际上属于造字法的只有前“四书”,即上述的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众所周知,汉字最早产生的是象形字。汉字的成熟标志是以形声字为主体。但是,“四书”中的指事、会意、形声,何以没有抛弃象形性而仍然以之为根基呢?<br>    首先说指事的造字法。这是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按照王筠的解释,“有形者物也。无形者事也,物有形,故可象。事无形,则圣人创意以指之而已。夫既创意不几近于会意乎。然会意者,会合数字以成一字之意也。指事或两体,或三体,皆不成字,即其中有成字者,而仍有不成字者,介乎其间以为之主,斯为指事也”。在这段话里,王筠首先把指事字与象形字加以区别,指明象形字所表意的对象是具体物。
展开
目录
老树自序<br>代绪论——中国的“象思维”及其原创性问题<br>第一篇 汉字凝结的智慧<br>引论<br>第一章 汉字以象形性为根基<br>小引<br>一、汉字造字法提供的证明<br>二、现代心理学实验研究所提供的证明<br>三、书法艺术与汉字能传递古代社会信息所提供的证明<br>第二章 汉字的孤立性质与分析性质及其意义<br>一、汉字之为孤立语与分析语<br>二、汉字与世界语言文字发展趋势<br>三、汉字的优越性<br>第三章 原始记事方式与汉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br>一、关于原始记事方式<br>二、汉字对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br>三、汉字与传统文学艺术<br>第二篇 《周易》的智慧与魅力<br>引论<br>一、作为多维编码的体系<br>二、“巫术性”与象思维<br>三、争论至今的两大重要问题<br>第一章 引发整体思维<br>一、理性与非理性<br>二、动态之象及其内涵<br>三、作为全息性的体系<br>第二章 启动创造性联想<br>一、从神话谈起<br>二、《周易》与神话<br>三、关于象征性<br>四、象征性与不确定性<br>五、《周易》的不同文体之重合<br>第三章 开导“分而变的循环”运思<br>一、关于《周易》之“分而变”<br>二、关于《周易》的循环论<br>第三篇 禅悟的智慧<br>引论<br>一、论禅之难<br>二、论禅之可能<br>三、论研究禅的必要性与重要性<br>四、论禅的复杂性与禅外说禅<br>第一章 禅宗对于佛教的革新而又超越宗教<br>一、对于佛教的革新<br>二、超越宗教<br>第二章 禅所处的智慧层面及其意义<br>一、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br>二、禅宗的四句真言<br>三、禅宗对非理性思维的开拓和发掘<br>四、“自性”的两个基本层面及意义<br>第三章 开悟的大智慧<br>一、悟的平常与神秘<br>二、开悟的表征<br>三、智能的深层开发<br>四、“无念”、“无相”、“无住”作为开悟的根本法门<br>五、走向禅悟<br>六、心灵自由与人的自我解放<br>第四篇 中国传统艺术美及其灵魂<br>引论<br>第一章 中国传统艺术之美<br>一、抽象美与具象美<br>二、作为抽象美典范的中国书法艺术<br>三、似与不似之间:中国画之关<br>第二章 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基础<br>一、中国精神的一脉:南中国精神<br>二、高层次文化发展的思想动力<br>三、意境:中国艺术之魂<br>四、意境论对于艺术发展的重要意义<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