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传播学十年(1998-2008):阐释与建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277982
  • 作      者:
    张毓强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充分关注时代主题,密切联系现实问题,在全球多元视野中寻求学术话题,传播学专家与您一起,阐释社会巨变,建构认同体系,寻找传播学的中国问题。<br>    本土化:走符合中国传媒学术与传媒实践要求的本土化道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br>    国际化: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中,确立自己的历史与时代方位,关注国际潮流,关注世界大事。<br>    人文化:将文、史、哲、经、法、教等多学科的理论成果进行充分的吸纳,以此丰富和深化传媒学术的内蕴。<br>    专业化: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表达方式上,不断在专业领域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
展开
作者简介
    张毓强,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博士,《现代传播》编辑。先后毕业于聊城大学、中国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出版著作《美国公共外交研究》,译著《西方传媒与战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权利》,编著《怎样做新闻翻译》、《街头政治与颜色革命》等。在《国际新闻界》、《中国记者》、《现代传播》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课题研究。主要研究兴趣为国际传播、公共传播、公共外交。<br>    丛书主编简介:<br>    胡智锋,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兼《现代传播》主编,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入选“新中国60年影响广播电视进程的60位人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br>    著有《电视美学大纲》、《影视文化论稿》、《电视传播艺术学》等学术著作近2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担任百余个电视频道、栏目及大型节目的策划和主刨工作,其中大型电视纪录片《香港沧桑》和《再说长江》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展开
精彩书摘
    20世纪初面对工业社会和大众媒介的弊端,美国思想家李普曼产生了对公众民主的忧虑。其主要思想有两点:一是对“媒介环境”这一“间接现实”真实性的质疑;二是对媒介环境下大众理性的质疑,于此提出了他对公众民主的不信任感。李普曼对媒介环境及公众民圭的思考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工业社会下的大众被认为是非理性的,甚至是产生集权主义的温床。那么在后工业时代,“网络环境”又将呈现出什么样的现实图景?<br>    与李普曼眼中大众媒介的“环境”不同,网络是一个复的、大兼容的体系,它既保存着建立在专业理念基础之上的新闻传播模式,也包容了绝大部分完全由个体参与、互动的“虚拟空间”,后者无疑是网络最富特征之所在,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虚拟的交流正是网络空间平等与自由的基础所在,网上言论自由和多元文化并存所呈现的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大都得益于此。但恰恰在这个纯粹的“虚拟环境”中,现实有时不仅是一个值得怀疑的东西,而且是一个可以被彻底解构的东西。由于一切与现实社会身份、地位有关的个体表征都可以被掩盖起来(这也是电子空间最刺激的一点),于是自我和他人、男人和女人、事实和虚构、真相与谎言的界线被消弭殆尽。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曾尖锐地指出,在网络空间“从来就没有什么核心的自我,在每个人的头脑之外,也从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现实”。更重要的是,当信源不明时,信息的真实性也被消解,“事实上,发送者是什么人,这本身就是任何信息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我们确定对该信息相信到什么程度”。因此网络的虚拟环境实质上是对现实的解构和颠覆。
展开
目录
互联网络成为大众传媒的社会环境<br>媒介竞争中电视传播观念的转变<br>网络空间的民主与自由<br>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的研究:描述与分析<br>伦理的追问与学理的批评——对西方电视批评理论的一种解读<br>影像:传播悖论<br>受众行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br>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br>涵化研究的两个十年——一个总体评估和元分析<br>电视节目“多维组合”分类法及其编码设计<br>全球电信危机和产业重组的困境——一位美国学者的分析和警示<br>行为变量对议程设置敏感度影响的实证研究<br>当前中国传媒业发展客观趋势解读<br>人的终结与传播学的终结<br>“超媒体”还是媒体吗?——答友人学术质疑<br>跨文化传播与未成年人成长<br>社会意识的表皮与深层——中国受众广告态度意识考察<br>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回顾<br>大集市模式的博客传播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br>新闻学与传播学学者、学术机构和地区学术影响研究报告(2000-2004)——基于CSSCI的分析<br>媒介恐慌论与媒介恐怖论的兴起、演变及理性抉择<br>论新兴媒体时代的公共传播<br>从历史角度看新媒体对传统社会的解构<br>传播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br>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表征:当代中国的移动电话<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