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太守亲自来拜访自己,惟俨禅师毫无起迎之意,对李翱不理不睬。侍者提醒惟俨说:“太守已等候您多时了。惟俨禅师只当没听见,依旧闭目养神。<br> 李翱偏是一个急性之人,看禅师这种不理睬的态度,忍不住怒声斥道:“真是见面不如闻名!”说完便拂袖欲去。<br> 惟俨禅师这时候才慢慢睁开眼睛,慢条斯理地问:“太守为何看中远的耳朵,而轻视近的眼睛呢?”<br> 这话是针对李翱“眼之所见不如耳之所闻”而说的。李翱听了一惊,忙转身拱手谢罪,并请教什么是“戒定慧”。<br> “戒定慧”是北宗神秀倡导的渐修形式,即先戒而后定,再由定生慧。但惟俨禅师是石头希迁禅师的法嗣,属于惠能的南宗,讲究的不是渐修,而是顿悟法门。因此惟俨禅师回答说:“我这里没有这种闲着无用的家具!”<br> 李翱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得问:“大师贵姓?”<br> 惟俨禅师说:“正是这个时候。”<br> 李翱更弄不明白了,他只好悄悄地问站在一旁的寺院总管,刚才大师回答是什么意思?<br> 总管说:“禅师姓韩,韩者寒也。时下正是冬天,可不是‘韩’么?”<br> 惟俨禅师听后说:“胡说八道!若是他夏天来,也如此问答,难道‘热’么?”<br> 李翱忍不住笑了几声,气氛顿时轻松多了。他又问禅师什么是道。<br> 惟俨禅师用手指指天,又指指地,然后问他:“理会了吗?”<br> 李翱摇摇头说:“没有理会。”<br> 惟俨禅师解释说:“云在青天水在瓶!”<br> 这时,突然一道阳光射了下来,正巧照见瓶中的净水。李翱顿有所悟,不禁随口念了一偈:<br>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br>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br> 不知李翱是领会了惟俨说的禅机呢,还是在赞美老禅师说得好,抑或是说老禅师道行高。反正这首诗成了千古绝唱的禅偈。<br> 惟俨禅师开始故意不理睬李翱,是想挫挫他的傲气和火气,以便进入参禅问道的心境。因此,最后见他气和心平之后,这才对他说了禅道的真谛:云在青天水在瓶。<br> 惟俨禅师的“云在青天水在瓶”大约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云在天空,水在瓶中,正如眼横鼻直一样,都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只要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本来面目,也就明白什么是禅了。二是说,瓶中之水,犹如人的心一样,只要保持清净不染,心就像水一样清澈,不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刚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br> 从此,“云在青天水在瓶”就成为禅宗和尚们最爱拿来启发修行人的一句诗偈。云本来就在天边,水就在瓶里装着,这是再平常、再普通不过的情景了,但这种自然、恬淡和闲适的“平常心”所蕴藏的智慧,现代人似乎很难理解了!<br> 禅者云:“云在青天,随风舒卷;水在瓶中,清澄如镜。云动水静,一任自然。”云在青天之上,千变万化,随风舒卷,没有高处不胜寒的寂寞;水在瓶中,清澄如镜,如如不动,也没有落入庸常世界束缚的无奈。云动水静,云水随势自如转换,随遇而安,闲适自然,正是在诠释人应对命运的态度。为人处世应该有一颗宠辱不惊、物我两忘的平常心。<br> 平常心是人生的一种修养和境界,古有名相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今有李嘉诚先生的“好景时,绝不过分乐观;不好景时,也不过分悲观”,这都是平常心的真实写照。<br> 平常心源于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追求的是沉静和安然,是洞悉人世之后的明智与平和,是用超然的心态看待苦乐年华,以平和的心境迎接一切挑战,奋斗之后得之不喜,失之不忧。拥有平常心,人生将变得更加平静而从容。<br> 人生要像天上的云、瓶中的水一样,始终保持自然、清新、恬静、清澈的本质:在瓶中的时候,依然保有在青天的那份超凡飘逸;在青天的时候,依然拥有在瓶中的那份闲适自安。凡事顺其自然,保持平常心,不盲目,不浮躁,不偏执。<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