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行政监察专员制度比较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308478
  • 作      者:
    陈宏彩著
  • 出 版 社 :
    学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陈宏彩,湖南人,1971年生。先后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湘潭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和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在《管理世界》、《中国行政管理》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参与国家课题2项。主要从事比较行政和地方政府治理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行政监察专员制度比较研究》首先界定基本概念,考察行政监察专员制度的起源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最新发展,并对这一制度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诉求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接着,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国家和地区,即瑞典、丹麦、芬兰、挪威、英国、法国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对其行政监察专员的任职资格、组织机构、运行机制、职责范围、权力界限等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比较分析,并研究和阐述行政监察专员制度与议会监督机制、司法救济机制、行政机关内部救济机制的关系,从中总结出行政监察专员制度的独特品质及其无可替代的地位,也对如何建构这些监督救济机制之间的协调互补关系进行论述;最后,根据行政监察专员制度在世界上的迅速发展之势以及我国的具体国情,本书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监察专员制度的基本构想。
展开
精彩书摘
    第2章 行政监察专员制度的产生与发展<br>    自从行政组织诞生之日起,行政监察就成为行政组织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行政监察在规范和控制行政权力,防止权力滥用和腐化从而维护行政体系健康稳定地运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不断增强行政监察的功能和作用,各国都在积极探索行政监察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之路。行政监察专员制度是行政监察制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成果。本章对行政监察专员的概念进行考察和界定,对瑞典、法国、英国这三个国家行政监察专员产生的政治历史背景进行比较分析,并对行政监察专员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br>    2.1 概念界定:行政监察、行政监察专员<br>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行政监察很早就作为一种特殊的制度在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考察中外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是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行政监察制度包括行政监察专员制度的前提。尽管人们对行政监察专员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各国的实践中总结出行政监察专员的共同特征。<br>    2.1.1 行政监察:历史悠久的概念和制度<br>    “监”在古代汉语中既是一种活动,又是一种职位。《史记·五帝本纪》载:“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商君书·禁使》载:“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为利也。”后来,监察成为一种专门的国家行为,并有了专门负责监察职能的御史大夫,“监察”一词正式出现在古文中,如《后汉书·陈忠传》载:“故三公称冢宰……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在《辞源》中,“监察”被解释为“监督,即察视,督促之意。”在政治实践中,监察是有专门目标和一定范围的监管、察视、调查活动。    约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475年,是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时代,它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四个时期。在夏、商奴隶制政体中,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基本上是以君主为中心,君主通过其重要的辅佐——相、卿士组成行政系统,利用巫、史等组成谋议系统,并由谋议系统承担监察职能。西周王朝取代殷商政权后,国家政权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国家职能的分工进一步细致与明晰。神祗官系统的监察职能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专司监察的官吏小宰、太宰、史官和司士。小宰和太宰主持官吏的考核,史官和司士则具体监察百官的过失。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政权分裂而社会动荡,周王朝中央政权的监察机构有名无实,各诸侯国建立起各自的监察机构。<br>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早期。随着早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国家组织的日渐成熟,我国监察制度与监察机构也得到较快的发展。从战国时期开始,专门的监察机构在各国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对中国古代产生深远影响的御史监察制度。秦国在商鞅变法后,也在一些国家行政部门设置了具有监察职能的官职——监,还有一些国家甚至存在秘密监察制度,在县令周围安插耳目。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同时全面建立御史监察制度——中央政府里设置了主持全国监察工作的御史大夫,军队设置军监,地方政府设置郡监御史,简称郡监。汉代建立后承袭秦制,建立起御史监察制度,同时逐步建立起刺史制度,初步确立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范型。刺史即出刺郡国的丞相史,刺史制度将郡、国皆划人刺史部州,改变了汉初监御史只察郡不察诸侯的局面,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制度有了新的发展,突出的是御史台地位的提高和御史组织的加强,典签制度的设立以及中正介入吏部选用官吏制度,加强了对吏部的人事监察。<br>    隋唐至宋元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中期阶段,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期。隋朝行政组织内部监察系统仍由尚书省负责,尚书左仆射是监察主官,不仅掌管监察尚书省官员的权力,还肩负有纠正御史监察错误的责任。唐代谏官组织得到发展,尚书省属国家行政组织,中书与门下则属于国家政治的谏议机构。一般而言,中书省有出令权,门下有封驳权。讽谏政治,驳正违失是门下省的重要职责。宋代在中央政府中设有察院,主要监察中央行政机关,对地方的监察则将巡察与常驻监察结合起来,设立了监司制与通判制等意义深远的制度。元代监察机构的设置,与宋代相比,要更加完备、规范。<br>    自明代开始,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晚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是,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皇权制以来,奉行了1600年的丞相制度被打破,皇帝抛开辅佐,直接统率国家行政机关,建立了君主对国家机器的绝对直接领导,国家机器也日益庞大和复杂。为了对国家机器进行有效监察,明代统治者在完善监察机构方面进行了新的改革:一是废除御史台,将唐宋御史台下属之台院与察院的职能合并,建立都察院,行使中央监察机构之职能;二是进一步将谏官转化为监察官,分别对六部行使专职监察;三是吸收唐、元两朝的地方分道监察制度,建立十三道监察区,设十三道监察御史。清代在吸收历代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了更为完备的监察机构与监察体系。<br>    西方国家的监察制度同样很早就已建立。从古代希腊和罗马开始,西方国家就形成了国家监察机构隶属于立法权力的传统。雅典城邦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很早就出现了具有监察意味的弹劾制度,并将弹劾的具体程序在“贝壳放逐法”(用贝壳投票)中规定。在古罗马共和国,监察官于公元前443年开始设立,人数两名,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每5年改选一次,代表公民大会对元老院进行监督。这里应特别提到的是,古罗马在这段时期已经建立了专司监察职责的保民官制度。保民官作为平民的高级官职,只有平民才能担任。保民官在平民的特里布斯会议上选出,一共10人,任期一年。保民官神圣不可侵犯,侮辱或伤害保民官是犯法行为。保民官在历史上最早的权力是“帮助权”,即以个人的干涉帮助向他请求协助反对每一位高级官吏(除去独裁官,因干涉权不适用于他)的任何一位公民。从“帮助权”后来发展到“否决权”,即拥有反对官吏的命令、元老院的决定,甚至反对交付人民大会的建议的权力。被保民官否定的命令、决定和建议,若不经过保民官撤销,相应的命令、决定是不能生效的。对于反对保民官的人,保民官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如罚金、逮捕,在特殊情况下甚至可以判处死刑(从塔尔佩岩上抛下)。由于保民官的权力逐渐扩张,对其制约又非常有限,因此保民官容易成为贿买和敌视民主派的人施加影响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保民官的干涉权便成了滥用职权的主要源泉。在共和国末年,保民官的职位完全蜕化了,它成了个别集团进行斗争和军事独裁的工具。到了近现代,资产阶级通过议会立法不断提出监督王权、限制王权并进而完全取代王权的要求,终于使议会成为最高的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同时也成为拥有最高监察权的机关。在王权取消之后,议会转而对行政机关行使监督监察权,形成了立法权与监察权的一体化。随着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日益发展,监察机构和监察制度不断得到完善,资产阶级国家完整的监察体系得以建立。<br>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进,监察活动越来越专门化、专业化,监察机构的分工越来越明晰、具体。现在我们提到的行政监察,通常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内部专门行使监督职能的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行为进行察视、督责、监控、查究的活动。行政监察的主体是行使特定监察权力的专门机关,这些机关分别承担某方面或综合性的监察职能。行政监察的客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以及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行政行为或公务行为。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张之势,给各国的行政监察制度带来巨大挑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行政监察体制和制度必须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br>    2.1.2 行政监察专员:共同特征与不同称谓<br>    行政监察专员(ombudsman)最初是一个瑞典词汇,原意较为宽泛,是指公众或某个团体的代表或代理人。<br>    ……
展开
目录
    序言<br>    前言<br>    第1章  导论<br>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br>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br>    1.3 研究主题、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br>    1.4 研究思路与本书结构安排<br>    1.5 研究方法的选择<br>    第2章  行政监察专员制度的产生与发展<br>    2.1 概念界定:行政监察、行政监察专员<br>    2.1.1 行政监察:历史悠久的概念和制度<br>    2.1.2 行政监察专员:共同特征与不同称谓<br>    2.2 产生的政治历史背景:三国的比较<br>    2.2.1 瑞典:议会对政府控制的强化<br>    2.2.2 法国:缓解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张力<br>    2.2.3 英国:加强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审查<br>    2.3 行政监察专员制度的发展历程<br>    2.3.1 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推广<br>    2.3.2 在欧洲其他国家的发展<br>    2.3.3 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br>    第3章  行政监察专员制度的理论基础与价值诉求<br>    3.1 权力的制约与监督:理论发展与实践考察<br>    3.1.1 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源远流长的治国理念<br>    3.1.2 行政权的扩张:无法回避的事实<br>    3.1.3 行政权的制约:世界范围的难题<br>    3.2 依法行政:权力行使的基本要求<br>    3.2.1 依法行政思想的历史演进<br>    3.2.2 依法行政的实质意蕴与基本要求<br>    3.2.3 依法行政在实践中的偏差和局限<br>    3.3 合理行政与合法行政的结合:法治精神的充分实现<br>    3.3.1 合理行政:法治精神的必然要求<br>    3.3.2 不良(不合理)行政行为:监察专员的监察重点<br>    3.3.3 促进权力公平、公正和合理行使:监察专员制度制价值诉求<br>    第4章  行政监察专员制度构成要素的比较<br>    4.1 任职资格、待遇、组织机构:主体的比较<br>    4.1.1 任职资格与待遇<br>    4.1.2 组织机构<br>    4.1.3 主体的独立性<br>    4.2 监察专员的职责范围:客体的比较<br>    4.2.1 主要职责范围<br>    4.2.2 职责范围的拓展<br>    4.2.3 对职责范围的限制性规定<br>    4.3 权力及其限制:行为的比较<br>    4.3.1 监察专员的共同权力<br>    4.3.2 部分国家监察专员的特殊权力<br>    4.3.3 权力的限制性规定<br>    第5章  行政监察专员制度的功能分析:与其他救济机制的比较<br>    5.1 与其他独立监察机构的比较<br>    5.1.1 与美国独立检察官的比较<br>    5.1.2 与芬兰司法大臣的比较<br>    5.1.3 与以色列审计总长的比较<br>    5.2 与议会监督的比较<br>    5.2.1 议会监督政府的途径与方式<br>    5.2.2 行政监察专员监督与议会监督的比较<br>    5.2.3 对发展和完善两者之间关系的思考<br>    5.3 与法院救济程序的关系<br>    5.3.1 行政监察专员救济与司法救济机制的比较<br>    5.3.2 两者关系的协调<br>    5.4 与行政机关内部救济机制的关系<br>    5.4.1 行政机关内部救济的途径与方式<br>    5.4.2 行政机关内部救济与监察专员救济的比较<br>    5.4.3 从实践审视两者之间关系的发展<br>    第6章  行政监察专员制度对我国(大陆)的借鉴意义<br>    6.1 我国行政监察体制考察与反思<br>    6.1.1 前苏联模式与我国国情的结合:我国行政监察体制的总体特征<br>    6.1.2 发挥党的领导和监督作用:我国行政监察的体制优势<br>    6.1.3 职能交叉与权威缺失:双重领导体制的劣势分析<br>    6.2 我国建立行政监察专员制度的必要性:多维视角的审视<br>    6.2.1 强化权力制约的视角<br>    6.2.2 拓宽权利救济渠道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br>    6.2.3 破解公共治理难题的视角<br>    6.2.4 维护政治稳定的视角  <br>    6.3 建立我国行政监察专员制度的初步构想<br>    6.3.1 机构设置:全国与地方监察专员公署并立<br>    6.3.2 职责范围:促进依法行政与合理行政<br>    6.3.3 体制创新:理顺各种监督监察机构的关系<br>    6.3.4 路径选择:先试点后推广的渐进式发展路径<br>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其限制<br>    7.1 研究结论<br>    7.1.1 行政监察专员署是一种独立的监察机构<br>    7.1.2 行政监察专员的任职资格较为严格<br>    7.1.3 行政监察专员的职责范围同中有异<br>    7.1.4 行政监察专员具有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相结合的权力<br>    7.1.5 行政监察专员救济机制是其他监督救济机制必要而有益的补充<br>    7.2 研究限制<br>    主要参考文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