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气盛,故如雾露之空漾。下焦水盛,故如川渎之注泻。而气水变化之原,出于中焦。中焦者,气水之交,气方升而水方降,水欲成气,气欲成水,气水未分,故其形如沤。
气之化水,由于肺胃,水之化气,由于肝脾。肺胃右降则阴生,故清凉而化水。气不化水者,肺胃之不降也。肝脾左升则阳生,故温暖而化气。水不化气者,肝脾之不升也。气不化水,则左陷于下而为气鼓;水不化气,则右逆于上而为水胀。而其根,总因土湿而阳败,湿土不运,则金木郁而升降窒故也。
气鼓
气从上降,而推原其本,实自下升,坎中之阳,气之根也。气升于肝脾,肝脾左旋,温暖而化清阳,是气升于水分也。肝脾不升,阴分之气堙郁而下陷,故脐以下肿。
木性善达,其发达而不郁者,水温土燥而阳升也。水寒土湿,脾阳下陷,肝木不达,抑遏而克脾土。肝脾郁迫而不升运,是以凝滞而为胀满。
肝气不达,郁而生热,传于脾土。脾土受之,以其湿热,传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势固然也。土燥则木达而水清,土湿则气滞不能生水,木郁不能泄水,故水道不利,加之以热,故淋涩而黄赤。
展开
黄元御30岁时,偶患目疾,为庸工所误,导致左目失明,因此放弃仕途,转而潜心研悟岐黄之术。他在二十余年的行医生涯中,精研古圣经典,致力深而识悟彻,深得先圣遗旨,“空明研悟,自负古今无双”,在其著作中多有勘定古今之势。
黄元御著作颇丰,目前存世出版的有《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素灵微蕴》《长沙药解》《玉楸药解》等11种。网络尚有其对《道德经》的诠解《道德悬解》流传,而其对《周易》的诠解《周易悬象》则至今未见存世传本。
在黄元御众多著作之中,《四圣心源》乃“诸书之会极”,是其巅峰之作,全面反映了黄氏“天人合一,一气周流”的学术特点。张琦在《四圣心源后序》中盛赞黄元御,“长沙而后,一火薪传,非自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