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程氏药性歌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207638
  • 作      者:
    程宝书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程宝书,陕西省渭南市望华乡程家村人,生于1942年,现年70岁。196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75年因病弃文学医,自学岐黄之术。1979年考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班,系统学习中医,曾随国医大师张琪教授进行临床实习。1981年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留校从事中医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1995年晋升为教授。历年来出版了《新编药性歌括400味》、《新编汤头歌诀400首》、《新编针灸大辞典》、《濒湖脉学译注》、《中国药物大辞典》等30余部(册)专著,被世界纪录协会命名为“世界上编著出版中医专著最多的人”,并且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术思想体系,善于用丸散膏丹多种剂型和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疑难杂症,在中医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事迹已载入《中国名医列传·当代卷》中。
展开
内容介绍
    《药性歌括四百味》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撰写的学习中医的启蒙读物,数百年来广泛流传,深受初学者的欢迎。但因年代久远,语言蹇涩,已不能适应当今学习中医之需要。1993年程宝书教授仿照龚氏之例,重新选录了临床常用的400味中药,每种药物均按【歌括】、【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量用法】、【现代研究】等项进行编写,编成《新编药性歌括四百味》,深受读者青睐,多次印刷,仍供不应求。然而书中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为了使《程氏药性歌括》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贴合实用,作者又重新进行了修订。这次修订,删除了【现代研究】一项,加入了【名医经验】、【程氏心悟】两项,突出介绍了古代名医的用药经验和作者的临床应用体会,使之特色更为鲜明,以供中医初学者、中医院校学生、中医临床医生参考之用。《程氏药性歌括》是《程氏汤头歌诀》的姊妹篇。
展开
精彩书摘
    ②倪朱谟:“葛根,清风寒,净表邪,解肌热,止烦渴,泻胃火之药也。尝观发表散邪之药,其品亦多,如麻黄拔太阳营分之寒,桂枝解太阳卫分之风,防风、紫苏散太阳在表之风寒,藁本、羌活散太阳在表之寒湿,均称发散药也。而葛根之发散,亦人太阳,亦散风寒,又不同矣,非若麻、桂、苏、防,辛香温燥,发散而又有损中气之误也;非若藁本、羌活,发散而又有耗营血之虞也。《神农经》谓起阴气,除消渴,身大热,明属三阳表热无寒之邪,能散之清之之意也。如伤风伤寒,温病热病,寒邪已去,标阳已炽,邪热伏于肌腠之间,非表非里,又非半表半里,口燥烦渴,仍头痛发热者,必用葛根之甘寒,清肌退热可也,否则舍葛根而用辛温(如麻、桂、苏、防之类),不唯疏表过甚,而元气虚,必致多汗亡阳矣。然而葛根之性专在解肌,解肌而热自退,渴自止,汗自收。而本草诸书又言能发汗者,非发三阳寒邪在表之汗也,又非发风温在经之汗也,实乃发三阳寒郁不解、郁极成热之汗也。又如太阳汗出不彻,阳气怫郁,其人面色缘缘正赤,躁烦不知痛之所在,短气,更发汗以愈,宜葛根汤治之,郁解热除,汗出而邪自退,此所以本草诸书言发汗者此也。”(《本草汇言》)
    ③张山雷:“葛根,气味皆薄,最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伤寒论》以为阳明主药,正唯表寒过郁于外,胃家阳气不能散布,故以此轻扬升举之药,捷动清阳,捍御外寒,斯表邪解而胃阳舒展,所以葛根汤中仍有麻黄,明为阳明表寒之主药,非阳明里热之专司,若已内传而为阳明热,则仲景自有白虎诸法,非葛根汤之所宜用。其葛根黄芩黄连汤方,则主阳明邪热下利,貌视之,颇似专为里有实热而设,故任用芩、连之苦寒,则葛根似亦为清里之品;抑知本条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之变,邪热因误下而入里,里虽宜清,而利遂不止,即以脾胃清阳下陷之候,葛根只以升举陷下之气,并非为清里而设,此皆仲师选用葛根之真旨。由此推之,而知《本经》之主消渴者,亦以燥令太过,降气迅速,故虽饮多而渴不解,此药治之,非特润燥,亦以升清。又主呕吐者,亦以胃气不能敷布,致令食不得入,非可概治胃火上逆之呕吐。而仅知为清胃生津、甘润退热之普通药剂,则似是实非,宁独毫厘之差,真是千里之谬矣。”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解表药
1.麻黄
2.桂枝
3.紫苏
4.生姜
5.香薷
6.细辛
7.荆芥
8.防风
9.羌活
10.白芷
11.藁本
12.苍耳子
13.辛夷
14.薄荷
15.牛蒡子
16.蝉蜕
17.淡豆豉
18.桑叶
19.菊花
20.蔓荆子
21.葛根
22.柴胡
23.升麻
24.浮萍
25.木贼

第二章 清热药
1.石膏
2.知母
3.芦根
4.天花粉
5.竹叶
6.栀子
7.夏枯草
8.淡竹叶
9.寒水石
10.鸭跖草
11.谷精草
12.密蒙花
13.青葙子
14.黄芩
15.黄连
16.黄柏
17.龙胆草
18.苦参
19.犀角
20.生地黄
21.玄参
22.丹皮
23.赤芍
24.紫草
25.金银花
26.连翘
27.蒲公英
28.紫花地丁
29.大青叶
30.青黛
31.牛黄
32.蚤休
33.拳参
34.穿心莲
35.半边莲
36.土茯苓
37.鱼腥草
38.射干
39.山豆根
40.马勃
41.马齿苋
42.白头翁
43.秦皮
44.鸦胆子
45.红藤
46.败酱草
47.白花蛇舌草
48.熊胆
49.白蔹
50.白鲜皮
51.漏芦
52.山慈菇
53.白毛夏枯草
54.绿豆
55.青蒿
56.白薇
57.地骨皮
58.银柴胡
59.胡黄连

第三章 泻下药
1.大黄
2.芒硝
3.番泻叶
4.芦荟
5.火麻仁
6.郁李仁
7.甘遂
8.大戟
9.芜花
10.巴豆
11.牵牛子
12.商陆
13.千金子

第四章 祛风湿药
第五章 化湿药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第七章 祛寒温热药
第八章 理气药
第九章 消食健胃药
第十章 驱虫药
第十一章 止血药
第十二章 活血祛瘀药
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四章 宁心安神药
第十五章 平肝息风药
第十六章 醒脑开窍药
第十七章 补益药
第十八章 收敛固涩药
第十九章 涌吐药
第二十章 外用药
药名作画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