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为民族国家这个“想象的共同体”提供了丰富的证据和精彩的内容。在新中国,中国古代文学史从语言、文字构成的历史当中,寻找民族精神的祖先,建立国家文化的谱牒,以完成关于幅员辽阔、文明悠久的祖国的想象,将抽象的中国变成了感性的形象;中国现代文学史则通过中国现代历史的回顾,展现中国现代时期所经受过的屈辱挫折,以及广大的仁人志士为华夏民族的新生谱写的慷慨悲凉、昂扬奋进之曲,从而为新中国的诞生论证了历史逻辑性;而本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就通过展示新的文学史概念、新的作家作品、文艺方针的选择与阐释来展示新的国家性质、新的政治制度、新的人文风貌、新的理想国民,以此确保所有国民对其保持高度的认同感与坚贞不渝的忠诚度,并确信新中国具有无可怀疑的合法性。可见,文学史的书写与民族国家的新生互为因果,新的民族国家创造了新的文学史书写,新的文学史书写构建了新的民族国家。
一 新的命名及策略
尽管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当代文学史编撰者对新中国成立后这段文学历史命名有所不同,而且这些不同的命名随着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时限延长会让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者苦恼不已,但是让我们回到历史的起点,就会发现这些不同命名蕴藏同样的一个意蕴,就是以新的国家的诞生为理据,创建了“新”的文学史起源。这意味着一种断裂与继承,即对旧有事业的部分断裂并由此有选择地加以继承从而开始一种全新的未来。而对于文学来说,新中国的成立带来了“新”的文学,也即有“新”的命名,“新”的概念。
……
展开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导(樊星)
该书选题具有学术价值、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论文观点大体反映近些年来文学史写作和研究的一些声音,并有一定的个人体会和认识。对文学史写作的分期,也基本合理,其中一些提法不乏闪光点,如“社论式”写作等。最可贵的地方是作者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史著作,收集了很多研究性成果,资料非常丰富、充分。论文的整体结构较为合理,语言准确、流畅。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导(王学谦)
该书考察了大陆当代文学史著在文学史内容与体例、叙述声部与述史方式等方面的共时性特征,梳理出了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的历时性嬗变规律,将改变中国当代文学史没有编撰史的学术现状。而其以叙述方式的视角来研究文学史编撰史,思路新颖,方法独特,为文学史编撰史研究寻找到一种新的路径。其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中隐藏的文化政治学的分析也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导(贺仲明)
该书把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并把话语立场、叙述声部和述史方式兰条理论线索贯穿其中,形成经纬相错的结构;并另加一章海外学者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整体说来,该书的理论思考相当清晰,结构相当紧凑,运用了较为丰富的史料,显示了论者相当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研究能力。本书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导(文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