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11536
  • 作      者:
    张军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张军,男,1975年生于湖北宣恩,汉族。201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论文获华中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现为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潍坊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撰研究。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项目、山东省文化厅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曾出版学术专著《流动的经典——柳青接受史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武汉大学学报》、《南方文坛》、《天府新论》等期刊发表文学史研究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研究》将众多中国当代文学史著分别置放在历史语境与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史的链条中予以解剖,考证其独有的叙述特征与学术意义、历史渊源与影响。辨析束公开出版的文学史著的意义,比较同一文学史著不同版本之间的叙述差异,打捞曾被忽略的叙述内容、叙述方式及叙述评价,探究隐藏在共时性特征背后的文化政治学,归纳中国当代文学史著在叙述内容、叙述声部与述史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共时性特征与历时性演变规律,并比较大陆内外文学史家的异同及相互影响。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对当代文学史的编撰史作出了清晰的勾勒,对不同历史时段的文学史编撰特色均有准确的描述。其中,尤以对“探索期”和“‘他’”的文学史的评述更见作者治学的功力:一方面能从纷纭复杂的文学史现象中归纳出言之有据的编写范式,另一方面又能对各史家编撰的得失作出公允的评说,从而显示出开阔的治学视野和富有个性色彩的评论立场。此书对于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导(樊星)
    
    该书选题具有学术价值、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论文观点大体反映近些年来文学史写作和研究的一些声音,并有一定的个人体会和认识。对文学史写作的分期,也基本合理,其中一些提法不乏闪光点,如“社论式”写作等。最可贵的地方是作者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史著作,收集了很多研究性成果,资料非常丰富、充分。论文的整体结构较为合理,语言准确、流畅。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导(王学谦)
    
    该书考察了大陆当代文学史著在文学史内容与体例、叙述声部与述史方式等方面的共时性特征,梳理出了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的历时性嬗变规律,将改变中国当代文学史没有编撰史的学术现状。而其以叙述方式的视角来研究文学史编撰史,思路新颖,方法独特,为文学史编撰史研究寻找到一种新的路径。其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中隐藏的文化政治学的分析也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导(贺仲明)
    
    该书把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并把话语立场、叙述声部和述史方式兰条理论线索贯穿其中,形成经纬相错的结构;并另加一章海外学者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整体说来,该书的理论思考相当清晰,结构相当紧凑,运用了较为丰富的史料,显示了论者相当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研究能力。本书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导(文贵良)
展开
精彩书摘
    文学史为民族国家这个“想象的共同体”提供了丰富的证据和精彩的内容。在新中国,中国古代文学史从语言、文字构成的历史当中,寻找民族精神的祖先,建立国家文化的谱牒,以完成关于幅员辽阔、文明悠久的祖国的想象,将抽象的中国变成了感性的形象;中国现代文学史则通过中国现代历史的回顾,展现中国现代时期所经受过的屈辱挫折,以及广大的仁人志士为华夏民族的新生谱写的慷慨悲凉、昂扬奋进之曲,从而为新中国的诞生论证了历史逻辑性;而本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就通过展示新的文学史概念、新的作家作品、文艺方针的选择与阐释来展示新的国家性质、新的政治制度、新的人文风貌、新的理想国民,以此确保所有国民对其保持高度的认同感与坚贞不渝的忠诚度,并确信新中国具有无可怀疑的合法性。可见,文学史的书写与民族国家的新生互为因果,新的民族国家创造了新的文学史书写,新的文学史书写构建了新的民族国家。
    一 新的命名及策略
    尽管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当代文学史编撰者对新中国成立后这段文学历史命名有所不同,而且这些不同的命名随着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时限延长会让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者苦恼不已,但是让我们回到历史的起点,就会发现这些不同命名蕴藏同样的一个意蕴,就是以新的国家的诞生为理据,创建了“新”的文学史起源。这意味着一种断裂与继承,即对旧有事业的部分断裂并由此有选择地加以继承从而开始一种全新的未来。而对于文学来说,新中国的成立带来了“新”的文学,也即有“新”的命名,“新”的概念。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节 缘起与研究现状
一 缘起
二 研究现状
三 既往研究的缺失与新的学术生长点
第二节 研究对象、研究理论与研究线索
一 历史、文本、叙事
二 话语立场、叙述声部及述史方式

第一章 “新中国”文学史
第一节 “新中国”形象塑造
一 新的命名及策略
二 新中国的形象化
三 第一代文学史家的皈依
第二节 “社论式”写作
一 历史书写的在场性
二 文本空间的单一性
三 集体情绪的感召性
第三节 逐渐激进的述史线索
一 两条路线斗争的述史线索
二 “不断进步”的述史线索
三 史学模式的机械套用

第二章 “新时期”文学史
第一节 “新时期”新任务
一 对“真”的共识与歧异
二 对“全”的追求与调协
三 党性与理性的糅合统
第二节 “客观化”写史
一 学科化建构
二 教育教学的权威
三 语言客观化
第三节 文学史分期的意识形态
一 三分法和四分法
二 不同的两分法
三 分期的潜规则

第三章 走向“个人化”文学史
第一节 多样化文学史编撰格局
一 政治话语让渡权力
二 知识话语日渐成熟
三 个人话语浮出地表
四 新的学人新的范式
第二节 “多声部”叙述
一 多方会谈
二 作为主持人的文学史家
三 重组真实
第三节 多元的述史方式
一 多元化的文学史分期
二 多元化的文学史情节
……
第四章 “他者”的文学史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