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溶剂提取 溶剂提取法是实际工作中应用最普遍的方法。是依据有效成分的极性、溶解性的差异,利用某种溶剂把有效成分从植物组织中溶解或抽提出来,而对不需要的成分不溶出或少溶出。其作用原理是溶剂穿透人植物粉末的细胞膜,溶解溶质,形成细胞内外溶质浓度差,将溶质渗出细胞膜,达到提取的目的。
1.溶剂的选择
植物中化学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小遵循“相似相溶”规律,即亲脂性的化学成分易溶于亲脂性的有机溶剂,难溶于亲水脂的有机溶剂,反之,亲水性的化学成分易溶于亲水性的有机溶剂,难溶于亲脂性的有机溶剂。
化学成分和溶剂可通过其极性的大小来估计它的亲脂性或亲水性。一般来说,化学成分的基本母核相似,其分子中官能团的极性越大、数目越多,则整个分子的极性也越大,亲水性也越强,而亲脂性就越弱;化学成分的基本母核相似,其分子中官能团的非极性部分越大、数目越多,则整个分子的极性就越弱,亲脂性也越强,亲水性就越弱。
常见溶剂极性由弱到强的顺序如下:
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选择溶剂的要点是根据相似相溶的原则,以最大限度地提取所需要的化学成分,溶剂的沸点应适中易回收,低毒安全。甲醇、乙醇是最常用的溶剂,因为它能与水按任意比例混合,又能和大多数亲脂性有机溶剂混合,渗入药材细胞能力较强,能溶解大多数的化学成分。一般来说,甲醇比乙醇有更好的提取效果,但因其毒性较乙醇大,故多数情况下仅在实验室研究中应用,而乙醇更适于工业化生产。另外,在选择溶剂时还要注意溶剂不能与有效成分起化学反应,并要经济易得、使用安全方便等。因苯、氯仿等溶剂毒性较强,一般情况下宜用甲苯代替苯,用二氯甲烷代替氯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