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体在活动中生成先秦诗学新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6042847
  • 作      者:
    范卫平著
  • 出 版 社 :
    甘肃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目录

上篇 文体在活动中生成
一、歌体文学·乐体文学·诗体文学
1.一种需要反思的诗学观
2.三种活动、三种文化、三种文学
3.关于歌体文学
4.关于乐体文学
5.关于诗体文学
二、“诗言志”原解
三、声·音·乐——先秦诗学研究需要辨析的重要概念
1.关于“声”
2.关于“音”
3.关于“乐”
4.结语
四、“文学自觉”问题论争述评——兼论诗体文学的自觉

中篇 乐体文学视角中的诗骚研究
一、《诗经·芣苢》论释——禹夏族的图腾祭祀乐
1.《诗》家释《芣苢》之误
2.“芣苢,似木,实似李,食之宜子”,即薏苡
3.薏苡:禹夏族的图腾
4.薏苡是禹夏族遭受洪水之灾时得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
5.有关禹夏族“吞”薏苡而“生”的文化信息
6.《芣苢》:禹夏族的图腾祭祀乐
二、从忠臣到爱国诗人——历代评屈论骚的方法论失误
1.司马迁评屈论骚的方法论失误
2.“狂狷之士”和“忠贞之臣”:班固、王逸眼中的屈原
3.“千古第一忠臣”
4.五四以来的“非屈”和“颂屈”
5.总结失误并非否定屈骚
三、楚辞产生的文化生态-论楚文化结构及其特性
1.物态文化层:采集、渔猎等原始经济成分仍占很大比重
2.制度文化层:社会形态、政体结构、官职制度、组织原则等保存着较多的氏族社会性质
3.行为文化层:尚鬼、崇巫、淫祀、好卜
4.心态文化层:价值观念、道德理想、审美情趣、宗教信仰、国民品性、思维方式等都显示出氏族神巫文化的特点
四、屈原:楚民族“宗教-道德-文化”的精神领袖——屈氏所守莫敖、三闾大夫为神职官员说
1.屈氏世守莫敖之职
2.莫敖为神职官员
3.三闾大夫屈原也为神职官员
4.屈原:楚民族“宗教-道德-文化”的精神领袖
五、楚辞文体渊源诸说质疑
1.楚辞文体渊源的几种观点
2.《诗经》不可能是楚辞的活水源头
3.楚辞也不是由楚民歌发展而来
4.楚辞也不是汲取散文笔法创造出来的
5.楚辞也非屈原自创的文体
6.楚辞也不是屈原抒情言志的个体抒情诗
7.小结
六、“楚辞体”文体特性研究述要——以1995-2004年论文为例
1.从《诗》《骚》异同比较中看“楚辞体”的文体特性
2.从汉代人对楚辞的接受和认识中看楚辞的文体特性
3.从楚辞的语体特点看“楚辞体”的文体特性
4.从楚辞的“体性”特征看“楚辞体”的文体特性
5.小结
七、论楚辞的“乐体文学”特性
1.“兮”字句:楚辞“乐体文学”特性的重要标志
2.“歌节”:楚辞曲式构成的最小单位
3.“乱”、“少歌”、“倡”:楚辞乐章结构的音乐处理手法
八、太阳之礼赞宗神之祭歌——南楚神巫文化系统中的《离骚》
1.楚辞是祀神乐曲
2.《离骚》:楚王族祭祀其“始祖-太阳神”的祀神乐典
3.《离骚》的主旨是极力倡导太阳神精神
4.死的沉思生的执著——《离骚》的死亡意识、生命意识
5.从彭成求中正——《离骚》祭仪的深层结构
附1 《离骚》首十二句新解
附2 《离骚》的结构及大意——从楚王族祭祀其“始祖-太阳神”乐的视角
九、从藏族<世巴问答歌》看《天问》的文体性质——论《天问》是楚民族问歌体创世史诗
1.“呵壁题诗、渫愤舒愁说”质疑
2.“穷理诘问、怀疑反思说”质疑
3.“史诗”:现代学者认识《天问》文体性质的关键词
4.从《世巴》和《天问》内容结构的比照看《天问》的创世史诗性质
5.从《世巴》的演唱、传习活动看《天问》只问不答的成因
6.从《世巴》看《天问》的题义、作旨、“错简”传播、定型
7.结语

下篇 乐学思想探幽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文体在活动中生成:先秦诗学新论》是一部勇于提出独立见解,创新性很强的著作。《文体在活动中生成:先秦诗学新论》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提出了“歌体文学”、“乐体文学”和“诗体文学”的概念和“文体在活动中生成”的命题;中篇从乐体文学的视角对《诗》《骚》进行了个案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下篇对“音声相和”的乐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探究。这些命题涉及先秦文学发展中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澄清了此前人们在相关问题上的一些模糊认识。
    《文体在活动中生成:先秦诗学新论》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关于“乐体文学”、“歌体文学”和“诗体文学”的区分,这也是卫平在访学期间就多次和我们讨论的问题。按照卫平的看法,乐体文学产生于人类的礼乐文化活动,《诗经》和《楚辞》是其代表,它们“是为着敬天礼地、祭祖祀神、记述历史、彰显功德、凝聚族群、倡明伦理、教化人众、传承文化、显扬文明、沟通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承担着构建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具有政治化、宗教化、道德化、伦理化、神圣化、仪式化的特点,其文本形态是相对定型的经典”。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