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肌肉松弛药、正压机械通气和脊神经根的阻滞可减少静脉血回流、降低动脉张力和干扰自体调节机制,使患者在体位改变时呈现循环失代偿状态。腰麻和硬膜外腔麻醉可显著降低其作用节段的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前负荷。如果抑制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则降低心脏反应性。上述作用与是否复合全身麻醉无关。正压机械通气增加胸腔内压力,降低外周毛细血管和右心房静脉压力差。静脉压力差极小的变化在静脉循环中即可起到重要的作用,故上述压力差变化可显著影响心脏充盈和心排出量。呼气末正压通气增加胸内压的作用更强,尤其是存在呼吸道疾患、肥胖、腹水和浅麻醉状态等肺顺应性降低情况下,对静脉血回流和心排出量影响更大。
基于上述原因,麻醉诱导和患者体位改变后动脉血压往往不稳定。这就要求麻醉医师应提前预判、监测和处理血压波动,并评估患者体位改变带来的风险。全身麻醉诱导后或椎管内麻醉应持续监测血压的变化。处理此循环变化常需要静脉补充血容量、调整麻醉深度或应用血管升压药物。头低位往往是有益的。某些患者需等血压维持一适宜水平后方可调整体位。在循环波动期间,尽量避免摆放体位或调整手术床以防干扰麻醉监测。相比体位,患者的安全更重要。
2.体位对肺功能的影响与非麻醉者相比,保留自主呼吸的全身麻醉患者潮气量和功能余气量降低,闭合容量增加。全身麻醉应用肌松药后,正压机械通气可维持适宜分钟通气量和减轻肺不张,从而改善通气/血流灌注比例失调。膈肌呈不规则状,由于失去肌肉张力,其在下肺部分移位较小。这将导致通气/血流灌注比例失调,动脉氧分压降低。患者行椎管内麻醉时,麻醉作用节段腹部和胸部肌肉松弛,如果不复合全身麻醉和应用肌肉松弛药,膈肌功能能够得以保持。除上述麻醉对肺功能的影响外,体位对肺功能也有影响。任何体位皆会限制膈肌、胸壁或腹肌运动,增加肺不张和肺内分流的风险。
自主呼吸吸气相时,膈肌移位,胸壁扩展,胸内压力为负压,通过降低大静脉和右心房与外周静脉压力差增加静脉回心血量。正常通气分布取决于膈肌移位、胸壁运动和肺顺应性。当人体由直立转为仰卧位时,膈肌向头侧移位,功能余气量降低。与腹式呼吸比较,胸式呼吸所占比例由30%降至10%。直立位或仰卧位自主呼吸时,膈肌紧邻下肺大部,有利于改善血流灌注较好肺区的通气。重力是下肺血流灌注好坏的决定因素,另外其他因素如肺血管长度也非常重要。每一肺叶血流灌注皆呈中心至外周分布特点,且与心排出量的变化有关。俯卧位可用于改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呼吸功能。与仰卧位比较,麻醉患者采用俯卧位更有利于维持肺容量和氧合,包括肥胖和儿科患者,从力学角度亦无不良影响。俯卧位时,患者重量集中于胸廓和骨性骨盆,腹部可随呼吸而运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