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在突围中寻求生机
——新诗研究断想(代序)张桃洲
上编
困境、语境及其他
——诗歌精神的重建姜涛等
重新回到新诗的起点
——从《“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谈起段从学等
格律与自由之辨
——林庚诗学的意义冷霜等
“不告别”:文本的社会性及其可能张洁宇等
重新探掘新诗批评的活力与效力张桃洲等
内外之间: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张桃洲等
文本背后的新诗史:个人经验、审美话语与政治
——关于《回顾一次写作》段从学等
谁、什么与如何
——当前中学新诗教育的歧途孙晓娅等
当代诗的概念:范围、内涵与阐释
——有关《当代诗》杂志孙文波等
“一个人去建造一座教堂”
——重释骆一禾的诗学理想与成就西渡等
下编
“混杂”的语言:诗歌批评的社会学可能
——以西川《致敬》为分析个案姜涛
“全装修”时代的“元诗”意识姜涛
“巴枯宁的手”姜涛
诗歌与社会:新的张力关系的建立张桃洲
当写作的压力减轻后
——简论中国诗歌的当下境遇张桃洲
如何重返新诗本体研究?
——从《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谈起张桃洲
胡适新诗本体话语的差异性建构段从学
回到穆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段从学
中国现代诗学的可能及其限度段从学
一场关于新诗格律的试验与讨论
——梁宗岱与《大公报·文艺·诗特刊》张洁宇
分叉的想象:重读林庚20世纪30年代的新诗格律思想
冷霜
在两次“重写文学史”之间冷霜
新诗的“发生”与“诗性空间”的拓展
——从新出的两部新诗研究著作说起易彬
后记 张桃洲
内容摘要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中,新诗研究有其特殊的位置,这大概是诗歌文类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多年来,新诗研究总是在相对封闭的框架中,在经过一轮轮充满悖论、冲突甚至对抗的颠覆与重建之后,实现着自身美学趋向的更迭和问题疆域的转变。张桃洲、孙晓娅主编的《内外之间: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集结了一批新锐研究者围绕诗歌精神的困境、新诗的起源、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新诗批评的活力与效力、文本的社会性及其可能、重写文学史、中学诗歌教育等议题展开讨论的论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