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代序批评者何为
上编
第一章 质疑与叩问
第一节 谁是接受主体与文学应有的社会责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再解读
第二节 谁的文学批评与文学批评何为--1990年代以来批评话语的转型与蜕变
第三节 谁的文学史与如何定位乌托邦时代的文学经典--19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史叙事中的1950至1970年代文学
第二章 探寻与重构
第一节 谁的写作与新世纪文学中的“左翼”思潮--重估“底层文学”中的意识形态话语
第二节 底层作为美学主体的当代意义--再议革命话语主导下的底层表述
第三节 一种当代诗美流变的历史考察--当代诗歌中树意象所映像的英雄主义与
犬儒主义
第三章 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
第一节 在乡土、荒野及牧场之间--地域文化与西部小说
第二节 转型时期的文学能指--新生代西部作家的精神结构与历史境遇
第三节 缘自远古的文化回声--长安文化精神对当代秦地作家的深层影响
第四节 从民族性到现代性的诸种可能--《野草》意象群的生成与佛家文化
第四章 西部作家的多重启示
第一节 重铸民族文学之魂--西部作家文学精神论
第二节 自为的文学与自觉的文学--西部作家底层意识论
第三节 消费时代的诗性情怀与精神高地--宁夏西海固作家论
……
下编
后记
内容摘要
《前瞻性批评:消费时代的文学与影像》从宏观视野上观测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影视文化在消费语境中的整体转向,始终从追问当代学者和作家的文化身份入手,以左翼史观为基本出发点,对中国文学与影视文化进行宏观的富于深度的反思。《前瞻性批评:消费时代的文学与影像》的研究旨在梳理和敞亮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影视文化的整体转向,这种“转向”当然是全方位、多层面的,包括从作家的创作精神的转向到文学史书写、文学批评、文学阅读等方面的转向。敞亮意味着一种强烈的“重建”意识、一种呼唤意识,目的在于从这种几乎是“颓败的”转向中重建一种文学与影视的深度模式,同时重建一种积极参与社会、参与人生的文艺模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