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王琦医书十八种.1,王琦学术思想说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211147
  • 作      者:
    王琦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王琦教授是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近半个世纪以来致力于中医临床工作,在疑难杂病和中医男科疾病的诊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总结出了“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方法。还先后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在中医男科学、中医体质学、中医藏象学、中医腹诊学等研究领域成果丰富。 《王琦医书十八种1:王琦学术思想说要》很有学术与应用价值,对于中医药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必会为启迪后学、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展开
作者简介
  王琦,1943年生,江苏高邮人,著名养生专家,中医体质学创始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的全国著名老中医之一,在全国多个地区(北京、江苏、广东、河南、河北、浙江、江西、云南、香港等地)进行体质辨识“治未病”的相关讲座和讲学,为部长级领导干部进行了“中医养生文化”讲座;北京电视台《养生堂》主讲人,曾多次到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比利时、斯里兰卡等国讲学。 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养生,一直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体质学专著《中医体质学》被翻译为日文、韩文出版,美国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等一批西方学者指出:“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开创的中医体质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于干预、预防和治疗疾病,这将有利于全球性的公共健康。”王琦教授因健康养生方面的突出成就,而出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500万册《首都市民中医健康指南》主编。   
展开
内容介绍
  王琦教授指出:“中医学的发扬光大,有赖于中医人;中医人的代代 相传,有赖于中医魂;中医魂的固守熔铸,有赖于学术繁荣。”其学术成 就可概括为“6+4+3+9+3+3”:“6大体系”构筑学术(中医体质学、中医男 科学、中医藏象学、中医腹诊学、中医原创思维、中医健康医学);“4个 原理”揭示内涵(生命过程论、形神构成论、环境制约论、禀赋遗传论); “3个关键”凝练主题(体质可分论、体病相关论、体质可调论);“9种体 质”泽被苍生(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 质、气郁质、特禀质);“三辨模式”丰富诊疗(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 式);“三级预防”治病求本(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临床预防)。其学 术思想精华是:以原创思维回归为主旨的治学导向,以理论体系构建为主 题的学术路向,以体质学说应用为主体的科研方向,以主病主方诊疗为主 线的临床定向。
  《王琦医书十八种1:王琦学术思想说要》由王琦所著,《王琦医书十八种1:王琦学术思想说要》为《王琦医书十八种》之首。以王琦教授的学 术发展历程、学术成就为落脚点,着重反映其学术建树、创新与贡献。内 容涵盖学术生平介绍、治学方法与治学精神、六大学术体系(中医理论与临 床思维研究、中医体质学、中医男科学、中医藏象学、中医腹诊学、中医 健康医学)、中医学术发展、读经典做临床(内经与伤寒论研究、辨体一辨 病一辨证诊疗模式构建、方药应用31论、疑难病论治)、科研与教育(包括 学术传承)、文献与文化、散墨号隋怀以及学术年谱9章内容,是对王琦教 授几十年学术成果一次全面的系统总结,也是对其心路历程和人文关}不的 真实反映。本书对立志于中医药事业者颇多启迪。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学术生平介绍
第二章 治学方法与治学精神
第一节 治学方法
一、博涉医源之路
二、立言开新之路
三、全科专长之路
四、学科纵横之路
五、万里行进之路
六、未来探索之路
第二节 治学精神
一、目标和时间的运筹
二、临证是源头活水
三、走自己的路
四、不断更新优化知识结构
第三章 六大学术体系
第一节 中医理论与临床思维研究
一、理论思维的研究和构建
二、理论思维的实践运用
三、学术影响及评价
第二节 中医体质学
一、理论体系的构建
二、体质分类的形成及其基础研究
三、理论的实践应用
四、学术影响与评价
第三节 中医男科学
一、学科理论体系构建
二、临床研究
三、实验研究
四、男科教育思想
五、学术影响及评价
第四节 中医藏象学
一、概念体系
二、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
三、价值体系
四、学术影响及评价
第五节 中医腹诊学
一、理论体系的构建
二、腹诊分区的形成与研究
三、常见腹证诊断标准的建立及其意义
四、腹诊理论的实践应用
五、腹诊客观化及规范化研究与实践
六、学术影响与评价
第六节 中医健康医学
一、健康新概念的提出
二、中医的健康理念
三、中医健康状态研究
四、中医健康状态辨识方法研究
五、中医治未病研究
六、中医养生学研究
七、学术价值
八、学界评价
第四章 中医学术发展
第一节 中医学的科学属性和科学内涵
一、科学属性
二、科学内涵
第二节 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
一、中医学的特色
二、中医学的优势
第三节 中医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一、中医理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二、中医临床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三、中医学术的发展与创薪
第四节 中医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一、实践呼唤新的中医理论思维
二、加强中医基本理论研究是提高辨证
第五节 中医理论的基础与构建原理
一、中医理论的基础
二、中医学的构建原理
第六节 中医基础理论现状考察与发展路向
一、中医研究现状的考察
二、中医理论的发展
三、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科和教材建设发
第七节 中医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
一、中医药的现代化
二、中医药的国际化
三、对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十点建议
第八节 中医学的发展展望
第五章 读经典做临床
第一节 内经与伤寒论研究
一、《内经》研究
二、《伤寒论》研究
三、学术影响与评价
第二节 辨体一辨病一辨证诊疗模式构建
一、辨病论治的研究
二、辨证论治的研究
三、辨体论治的研究
四、辨体一辨病一辨证诊疗模式的提出和构建
五、学术价值
第三节 方药应用31论
一、用方9论
二、用药22论
三、学术价值与评价
第四节 疑难病论治
一、从经典中寻找思想
二、从复杂的证候中寻找病机
三、从前人之说中寻找突破口
四、从多端病机中寻找组方用药的法度
五、从思路变革中寻找中西互参的方法
第六章 科研与教育
第一节 中医科研方法与教育思想研究
一、中医科研思路与方法
二、中医教育思想与成就
第二节 学术传承
一、为师之道
二、传承路径
三、传承范围
四、承师之法
五、传承流派
六、平台建设
七、国家优秀临床研修人才的培养
三、医史研究
四、疾病史略
五、诚书点校
六、医序随笔
第二节 中医文化研究
一、中医学是东方智慧之学
二、中医药学的文化属性与科学属性
三、尊重中华民族的传统科学文化
四、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与认同
第八章 散墨与情怀
第一节 感怀人生,激情昂扬
第二节 登临山水,寓情于景
第三节 勉励后学,师生情重
第四节 感念师友,情怀真挚
第五节 杏林芳菲,犹自争妍
第六节 寓医于文,寄情杏林
第七节 春华秋实,血脉情深
第八节 故里英杰,为我楷模
第九节 书医同工,彰显古韵
附录 学术年谱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