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针灸关键概念术语考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7153348
  • 作      者:
    赵京生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针灸关键概念术语考论》对传统针灸理论的关键概念术语进行了考证分析。概念术语是构成和理解学科理论的基本单元,书中甄选对认识针灸理论至关重要的概念术语213个,基于300余部先秦至清代医籍、出土医学文献及先秦两汉文化典籍中的有关载述,综合分析其渊源、本义、观念、演变,用法及影响因素等,为正确认识和理解针灸概念术语提供了客观、全面的解释与依据。
    《针灸关键概念术语考论》资料丰富,考证深入,视野开阔,系首次系统的针灸概念术语文献考证,在针灸的概念术语、理论体系、学术发展演变等的认识和研究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供从事针灸文献、理论、学术史研究,标准化拟订研究,及工具书编撰等参考,也可供研究生和本科生参阅。
展开
精彩书摘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涉及经隧和血、凝涩、痹、经络等概念的论述,可助理解:
    按其寸口人迎,以调阴阳;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甚则不行,故凝涩。凝涩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其结络者,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故日: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气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于经隧,乃能持之。寒与热争者,导而行之;其宛陈血不结者,则而予之。
    总体来说,在《内经》中,经隧所指即经络,多指经脉,后者有时以大经隧表示;较之经络、经脉等术语,经隧出现的不多,集中于《灵枢》,说明该术语的使用及影响还是有限的。
    《难经》将经隧作经脉理解,第二十三难解释《灵枢·脉度》经文作“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经脉长短之数也”。
    《内经》《难经》之后,现存最早对经隧概念做出解释并有重大影响的是唐代杨上善和王冰两位注家。杨氏《太素》认为经隧同于经络,“……身之所贵,莫先于血,故得行于十二经络之道,以营于身,故日营气也。隧,道也”(卷十二《营卫气别》)。又说:“人之血脉,上下纵者为经,支而横者为纬。□□足左右各有十二,合二十四脉、阴需、阳需、任脉、□□□二十八脉,在肤肉之里,皆上下行,名曰经脉。十五络脉及□络见于皮表,横络如纬,名日络脉。皆是血气所□□□称为隧也”(卷十三《身度·脉度》。所缺之字,萧延平按:“‘所’下原缺三字,拟作‘贯注故’三字。”可参)。都表明了这一点。杨氏以络脉(别络)解释《灵枢·官能》、《素问·调经论》中的经隧,并不合于经文原义,但突出反映杨氏从行血角度的理解,《太素》注云:“经,正经、奇经也。隧,诸络也。故日泻其经隧,无伤其经,即其信也”(卷十九《知官能》);“经隧者,手太阴之别,从手太阴走手阳明,乃是手太阴向手阳明之道,故日经隧。隧,道也。欲通脏腑阴阳,故补泻之,皆取其正经别走之络也”(卷二十四《虚实补泻》)。王冰虽然只通注《素问》,而经隧多出现在《灵枢》,但他对经隧含义的理解是准确的,“隧,潜道也。经脉伏行而不见,故谓之经隧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血流之道,大经隧也”(《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从其注文引用的文献可知,王氏不但参考《灵枢》,还包括其他文献,如:“《正理论》曰:谷人于胃,脉道乃行,水人于经,其血乃成。又《灵枢经》曰:荣气之道,内谷为实,谷入于胃,气传与肺,精专者上行经隧。由此故水谷精气,合荣气远行,而人于脉也”(《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痹论》)。
    ……
展开
目录

血脉
经脉
络脉
经络
经隧
十二经脉(十二经、十二脉)
十四经(十四经脉)
六经
三阴
三阳
三阴三阳
三阳三阴
太阴
太阳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
少阴脉
少阳脉
阳明脉
手太阴肺经(肺手太阴之脉)
手厥阴
手心主
外经
正经
经别(十二经别、六合)
奇经(奇经八脉)
任脉
督脉
冲脉
带脉
蹻脉(阴蹯、阳蹯)
维脉(阴维、阳维)
血络
阳络、阴络
十五络
脾之大络
三百六十五络
三百六十五脉
孙络(孙脉)
心包络
经筋
皮部(十二皮部)
脉度
经气(脉气)
宗气
营气
卫气
五十营
经脉标本(六经标本、十二经标本)
根结(四根三结)
气街(四街)
四海(气海、血海、水谷之海、髓海、经脉之海、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
是动所生病
肾间动气


骨空
气穴
腧穴(俞穴、输穴)
孔穴
三百六十五会
三百六十五节
三百六十五穴
经穴
十四经穴(十二经穴)
手太阴肺经穴
十二原
五输穴(五腧、本输、井荥俞经合)
络穴(十五络穴)
背俞
脏俞(脏腧、脏输)
腑俞
十二俞
募穴(募)
下合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八会穴
郄穴(十六郄穴)
八脉交会穴(交经八穴、流注八穴)
髂穴(峁穴)
八醪(八峁)
六十六穴
会穴(交会穴)
夹脊(夹脊穴)
奇穴(经外奇穴、经外穴)
八风
八邪
阿是穴(阿是法)
天应穴(不定穴)
同身寸(指寸、一夫)

身形
骨度
十二节
本节
支节
四关
大椎
分肉
宗筋

刺法灸法
砭石
九针
锋针
毫针
火针
艾炷
艾火
艾条(雷火针、太乙神针)
艾绒
壮数
随年壮
刺灸(灸刺)
刺法(针法、刺灸法)
经刺
缪刺
刺络(刺血、放血)
押手
行针
留针
点穴
针游于巷
得气(气至)
气至病所
守气
候气
调气(调气法)
催气
治神
三部(天部、地部、人部)
导气
迎随
徐疾补泻(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泻圆补方,泻方补圆
呼吸补泻
开阖补泻
从卫取气,从荣置气(推而纳之,动而伸之)
子母补泻
平补平泻
治则、选穴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寒则留之,热则疾之)
陷下则灸之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治痿独取阳明
上病下取(远道刺)
中病傍取
近道法
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以痛为输
阿是法
主客原络
子午流注
参考书目
古代文献
现代文献
概念术语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