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22辑.Volume 22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043840
  • 作      者:
    王铭铭主编
  • 出 版 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王铭铭,1962年生,1985至1987年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1992年6 月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毕业。1987年10月-1992年6月教委分派英国伦敦大学博士生,1992年6月-1994年10月英国伦敦城市大学聘任博士后,1993至1994年英国爱丁堡大学聘任博士后,1995年7月-1995年10月访问学者(台湾),现任教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著有《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1997)、《逝去的繁荣》(1999)、《人类学是什么?》(2002)、《草根卡里斯玛》(2002,合著)、《走在乡土上》(2003)、《漂泊的洞察》(2003)等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22辑)是由以王铭铭为首的人类学研究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编撰的人类学批评文集,梳理过去25年中国人类学发展的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反思当代中国的现状问题,并对未来的人类学发展提出构想和展望。
展开
精彩书摘
  在乡民社会生活的礼仪实践中,乡礼与俗乐的结合成为必然。主动服礼的乡野之民,在“礼”的规范下,以“克己复礼”的标准规范情感的宣泄,何时痛哭、何时欢笑、何时肃穆、何时喧闹,都要符合礼制,这似乎不合人情、人性。“乐”成为人们选择宣泄情感的媒介。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人文现象,在汉族聚居地内,生活所用之礼,大同小异,都是以上述士绅阶层建立起的道统观念为基础,制定出各类礼仪范式,只有增减之别,并无本质差异。然而在今天,这些似乎以同一底稿为蓝本的众多仪式中,所用之乐纷繁各异,融听得见的与听不见的、传统曲牌与流行音乐、地方戏曲与西洋乐器等为一体,但若涉及音乐形态方面,则多选择为当地人熟悉的风格、曲调、旋律等要素。可以看到,礼在消解地方感,乐则在强调地方感。笔者以为,这与音声表述的人文特征相关,即仪式音声的表述需为当地人“听懂”,才能达到通礼明俗的效果,方可拥有宣泄与交流情感的意义。可以说音声是连接礼仪文明与俗人生活的纽带,是礼仪实现教化乡民的具体手段,是融合神圣与世俗的机制。因此,乡野中的礼乐文明使村民遵服礼制道德的同时,也以地方音乐使其情感得到了宣泄与交流。(二)寻音救度 张光直曾言:“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个重大观念,是把世界分成不同的层次,其中主要的便是‘天’和‘地’。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不是严密隔绝、彼此不相往来的。中国古代许多仪式、宗教思想和行为的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在这种世界的不同层次之间进行沟通。”虽然张先生所言依据中国古代文明的诸多物质呈现,但在现今乡野民间的诸多礼俗仪式中,“天神”与“地人”的两个层次以及其他层次之间的沟通、融合,仍是音声表述的核心内容。民间信仰中,“三教(儒释道)合一”普遍见于各类礼俗仪式的实践中。对此,以往我们多以功利主义释之,认为民众的仪式行为关切信仰的成分较少,而关注仪式功效的心理颇多,如期盼以五个桔子达成十二个愿望,或认定能治病的就是真神等。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仅看到表面现象,而未深入中国人心。在中国人的理念中,“天人合一”占据核心地位,这在历代圣贤的著作中均有论证。“天人合一”讲述的是“天道”与“人道”互相通达的观念,而在乡野村民的仪式实践中,它又具体表现为“信仰”与“生活”的融合。若将“三教合一”放置于“天人合一”的观念中来理解,则中国人的包容心表现于对天道广博的理解,所谓在天的都是神;当老百姓将生老病死、婚丧冠祭这些“人道”琐事都与“天道”信仰相融合,则天道之神是成全愿望、医治疾病、佑福禳灾的主事者,并成为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这里关涉到一个价值认定的观念问题,犹如我们今天不会将去医院都想请主任医师而不是普通医生看病视为“功利”一样,因为这已成为日常生活价值观的一部分。中国百姓信奉的民间信仰的确不同于基督教、天主教那样追求精神层面的超越,中国人更多是将“信仰”视为“生活”的一部分,是要解决生活上的人道问题,以此作为向天靠拢和融合方式,所谓“人道”即“天道”。
展开
目录
主题论文  仪式音声研究
按语   萧梅
仪式音声——信仰存在的一种方式    萧梅
游走于道~巫之间的音声人——以湘中冷水江市童关醮仪式音声为例论音声表述的人文特征    齐琨
秩序生存——在音声中被建构与建构的阴阳鼓匠   吴凡
模式与表演——乌珠穆沁乃日仪式及其音乐表演   杨玉成
跨学科讲坛——乡土社会研究讲座特辑
按语   赵旭东
“5·12”地震灾后的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政府行动与学者责任  潘守永
民俗符号及其象征体系   乌丙安
访谈
王赓武访谈录——在全球化时代反思中国历史   Alan Baumler(包安廉)[文]吴银玲[译]
译文
葛兰言教授的“中国文明”     丁文江[文]   顾芗译  郭文仪[校]
研究札记
宗教救度团体的本土运动与全球扩展——以中国大陆、台湾一贯道的嬗变为例   陈进国
族群、移民与认同——以上海为例   巫达
序·跋
《文明起源:从原始群到部落社会》前言   张岩
述评
观念历程中的人类与自然世界——读《人类与自然世界》   李如东
会议纪要
“仪式、宗教与认同的超越”学术研讨会纪要   舒瑜
“婚与丧:传统与现代”学术研讨会纪要    顾超一
文化人类学席明纳
人类学与中国    王铭铭
书评
《中国古代社会新研》    李宗侗著    夏希原评
《美术、神话与祭祀》    张光直著    吴银玲评
《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     巫鸿著    何源远评
《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   蒋星煜著   谢生金评
《芒市边民的摆》    田汝康著    李飞评 …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3~21辑总目
稿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