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淮南子》——气的“清浊之分”与人性说
汉初《淮南子》继承并发展了先秦道家思想,它吸收了医学、天文、律历学等方面的理论,兼容儒、法等其他学派的思想于理论体系中。它把“道”看做“一气”或“元气”,提出了以“元气”为基础的生成论。
《淮南子》对于宇宙、生命、人性均有界说,其中最重要者是在对宇宙生命的生成、运动及形态的解释中提出了清浊之分的观念:
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天文训》)
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积阴则沉,积阳则飞,阴阳相接,乃能成和。(《汜论训》)
上面前一段说的是世界创生的过程,可概括为:太始一虚廓一宇宙一元气一天地一万物。王引之云:“道始于虚廓,当作‘太始生虚廓’,即承上文‘太始’而言。王逸注《楚辞·天问》曰:‘太始之元,虚廓无形’,正所谓‘太始生虚廓’也。”而《三坟书》曰:“混沌为太始,太始之者,无胎之萌也”,太始即世界最初无形无象、混混沌沌的状态,“虚廓”就是无垠的空间。“气有涯垠”则是从无形至于有形、从混沌未分到有所分际的过程。而在这一运动生成过程中就有了清与浊之分,宇宙元气是如此,作为元气生成的人体生命也是如此,这是汉代较早出现的清浊区分。后一段同样说明阴阳二气“阳飞”、“阴沉”的特性,并指出阴阳协调方有天地之和、万物之生与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