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四辑,中国文论的思想与情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795514
  • 作      者:
    胡晓明主编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文论的思想与情境: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4辑)》主要内容包括:卑之无甚高论:儒家对文学的思考重心与特点,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大传统,石不能言最可人——以印章为例谈中国文论中的几个议题等。
展开
精彩书摘
    当然,强调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绝不能意味着中国文学短于叙事。记得在蔡英俊教授与廖栋梁教授讲座之后,皆有听众提出类似疑问:“高友工先生以‘抒情精神’对应‘悲剧精神’为理论框架,指称中西文学传统各自的底蕴与理想,这样做是否潜在着以‘悲剧精神’代替‘叙事传统’的表述?”“那么,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又是如何?”当时就此话题展开的讨论很激烈,自不乏启发意义。但正如蔡英俊教授在回顾抒情传统的建构时指出,中国文学的抒情性传统这一议题是“后设性的议题”。笔者认为,我们一旦区分语言表达的抒情性与叙事性时,便已不自觉地陷入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中,而这一模式于古人而言是后设性的,他们在创作、在言说时,并非按照后人所设想的那样区分其语言文字是在抒情还是在叙事。其实,平情而论,抒情与叙事本是一体的两个面,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只是份额上的比例容有大小,以及研究者的观察视角容有差异而已,绝难丁是丁卯是卯,切割得清。面对文学作品,我们要做的是调动一切感性的与理性的知识储备,细品语言所能传达的与难以传达的韵味,而莫斤斤于抒情、叙事的判别。
    在此,试以明代文征明父子三人的印章为例,为我们考察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与叙事传统的一元化倾向提供一个有趣的佐证。
    ……
展开
目录
编辑部报告
论坛
卑之无甚高论:儒家对文学的思考重心与特点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大传统
风骨与意象主义的“精确”诗学
一至五世纪文学观念的嬗变——兼论“文学自觉时代”之命题
“成竹在胸”说的理论拐点与古今际遇
石不能言最可人——以印章为例谈中国文论中的几个议题
思想
再论《易传》的生生之美——以几组范畴的本体化为视角
论晚年王世贞的“三教合一”思想
古典松动与明清诗论的内在突破
从“载道”到“经世”——从易堂文论看明末清初文章观念之嬗变
以诗补史阙,借史唤诗心——赵翼的“诗史”
意识
真善美思想与黄人文学理论的构建——兼论黄人
文学理论的矛盾表现
马一浮与同光体
林黛玉的政治悲剧——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乌托邦角色
文本
论嵇康与六朝临终文学现象
论《魏晋胜流画赞》中的“对”
王昌龄五古风格与《诗格》之关系
顾况文学及其文学观对中唐苏州文坛的文学理论形成之影响
共性的描摹,个性的表露——花间词和李璟李煜词语言比较王禹偁与杜诗
黄庭坚散文理念与创作分期试探
岿然典刑:楼钥的诗歌成就及诗学思想
雪月风花共剪裁——浅析《金瓶梅》中的女性意象体系
毕沅与乾嘉诗坛
有意义的声音——乾嘉诗学谈声韵
《名媛诗话》与乾嘉道时期的闺秀文学活动
文献
《世说新语》刘辰翁评点辑录
《诗人玉屑》版本考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