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周刊》2012年度佳作.做点无用的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0761639
  • 作      者:
    《新周刊》杂志社选编
  • 出 版 社 :
    漓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做点无用的事吧,“急之国”的人们。
  做点跟升官、发财、成名没关系的事,做点跟自己的情感和精神有关的事。
  谁都要吃饭,却不需要时时为稻粱谋。成功带来满足感,灵魂难免还空虚。按照社会标准度过的一个个“有用的一天”,达不到幸福的标准。
  有热爱无用之事的人,有名为“无用”的服装品牌,有在冷门学科甘之如饴的人,有成功人士的退后反思。
  无用,是让脚步暂停等灵魂跟上;无用,是不功利更本真地享受生活;无用,是与社会和自己和解,以乐趣战胜焦虑,以平和心态迎来人生新境界。
  “实用主义实际上是最不实用的。”(邓晓芒语)试试看,你的“大用”正蕴藏在你的“无用”之事里。
  无用于事,有用于心。
展开
作者简介
  《新周刊》杂志社,“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创办于1996年8月18日,十一年猛进,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最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新周刊》是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它始终给读者带来新鲜的撞击与概念,引导读者关注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趋势。阅读着《新周刊》成长的新锐青年,如今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
展开
内容介绍
  做点跟升官、发财、成名没关系的事,做点跟自己的情感和精神有关的事……(《做点无用的事》)
  今时今日,你可在淘宝将一个陌生人叫做"亲",却甚少如此亲热地称呼与自己同样血型的亲人……(《亲,你跟谁亲?》)
  微性:多媒体时代的情和欲,泛社交时代的性与人际关系,微信、陌陌体验报告,
  为什么女人好自拍?
  《<新周刊>2012年度佳作:做点无用的事》记录着中国社会的脉动和世界的变化。
展开
精彩书摘
  做点无用的事
  做点无用的事吧,“急之国”的人们。
  做点跟升官、发财、成名没关系的事,做点跟自己的情感和精神有关的事。
  谁都要吃饭,却不需要时时为稻粱谋。成功带来满足感,灵魂难免还空虚。按照社会标准度过的一个个“有用的一天”,达不到幸福的标准。
  有热爱无用之事的人,有名为“无用”的服装品牌,有在冷门学科甘之如饴的人,有成功人士的退后反思。
  无用,是让脚步暂停等灵魂跟上;无用,是不功利更本真地享受生活;无用,是与社会和自己和解,以乐趣战胜焦虑,以平和心态迎来人生新境界。
  “实用主义实际上是最不实用的。”(邓晓芒语)试试看,你的“大用”正蕴藏在你的“无用”之事里。
  无用于事,有用于心。
  有用的无用,无用的有用
  人体上火了,喝剂凉茶能去火。社会上火了,也需一剂能清心降火的药方:做点无用的事,关心点无关的人。前者清心,解焦虑症,自己与自己和解;后者解毒,消化社会戾气,与社会达成和解。
  文/朱坤
  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做有用的事,事实却证明一辈子都毫无价值;有的人一辈子都想做点无用的事,留下的东西后人却受用无穷。
  前者例子太多,不可尽数。后者的典型是“京城第一名家”王世襄,生于名门世家,却沉迷于各种雕虫小技,如放鸽、养蛐、驾鹰、走狗、掼交、烹饪,而且玩出了文化,玩出了趣味。荷兰王子专程向他颁发2003年“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的理由是:如果没有他,一部分中国文化还会被埋没很长一段时间。
  中医里对人体“上火”症状描述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常见症状为:胃疼口臭、咯血咳嗽、烦躁不安、心烦意乱、心悸失眠等。中医又说:有火则生、无火则死,火乃必需,超过正常就属邪火。人人力争上游自然是好,否则也不会有这30余年经济奇迹。但有用之学主宰一切,成功学成时代主旋律,又使当今社会如一个典型“上火”型社会:心中欲望太强、步子太大、动作难免变形,所谓“步子太大扯着蛋”是也。所以李天一也好、郭美美也好,层出不穷毫不为怪。
  人体上火了,喝剂凉茶能去火。社会上火了,亦需一剂能清心降火的药方:做点无用的事,关心点与己无关的事。前者清心,缓焦虑症,自己与自己和解;后者解毒,消化社会戾气,与社会达成和解。
  有用的无用
  什么叫做点无用的事?用白岩松的原话讲,现在中国人太专注于做有用的事,只要做的事跟升官、发财、成名没有关系就便没用了,便慢慢被荒废了。33年改革,已经将中国人弄得只会干有用的事,不太会干无用的事。人只有经常做无用的事,才可以诞生离人心更近的艺术,留不留给后世不重要,起码是告慰自己的生命。约翰·列侬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就不算是浪费时间(“Time you enjoy wasting, was not wasted.”)。但中国的家长们的口头禅是,可这有什么用?
  说中国父母是世界上最功利的父母绝不为过,被西方人认为不可理喻的“虎妈”在中国遍地都是。网上的“80后孩奴妈妈晒百万元账单”的帖子看来触目惊心,但早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早教经济、学区房、奥数班甚至已成为庞大“教育经济”的一部分,身处其中的中国父母,外人眼中是“虎妈”,自己心中是“孩奴”,里外都不是人。
  中国的家长们未必分得清有用无用的哲学之辩,但一定会用最原始的语言告诉你什么是有用。能加分的有用,能助升上重点中学、大学的有用,能找到好工作的有用,能当上公务员的有用,能权财兼收、有房有车的有用。简而言之三个字:钱、权、名。再简单一点,就“成功”二字。至于其他,统统划为“无用”之列。
  上世纪80年代,一个美国人参观了北京、上海、西安几所中小学,回国后写报告说:“中国学生喜欢早起,7点前中国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他们喜欢边走边吃早点。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教师解释,他是学校作业在家庭中的延续。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学期结束时,这些学生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他的结论是: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学习成绩也比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级学生要好。因此再过20年时间,中国在科技文化上,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然而20多年过去了,中国孩子们依然喜欢早起,依然7点多走在大街上吃早点,家庭作业依然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但一个苹果抵得上十个中石油中石化,一部《盗梦空间》抵得上十部国产大片,无论科技,还是文化,中国依然被美国远远甩在后面。
  18世纪的法国人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小大人与老顽童,前者如“五道杠少年”,后者如郭美美众干爹等,正是时代特产。
  这种社会整体上的焦虑感似乎为东方儒家社会所特有。2001年9月,台湾教育部门在反思过去48年的大学联考制度时说:“联考造成了不正常的升学压力,从而造成畸形的教学,畸形的教学造成文化的失根。一个国家如果大多数的国民只知道在个人的近利和物欲中打拼,这个国家的前途着实堪忧。”的确,教育失常导致文化失根,文化失根导致社会失衡。现在,台湾大学已经采取多元入学方案,放弃了单一联考制。
  无用的有用
  另一个爱把“这有什么用?”当做口头禅的,是中国的市长们。
  上世纪50年代,北京市以城墙妨碍交通、限制城市发展为由,决意推倒古城墙。时任首都规划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在大小场合公开表示坚决反对,他甚至向其时的北京市长彭真当面直言:“50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 其实历史的清算何须50年,不到20年,国人已认识到自己无意中成为历史之罪人。
  但在房产开发、GDP数字这些“有用之事”面前,历史街区、文化保育实在乃太“无用之事”,它不能带来任何GDP数字增长、官职升迁或所谓的“城市虚荣心”。所以,文化界一边在为北京古城墙不保而叹息,那边七朝古都如开封为修通公路,打算开挖古城墙。“十朝古都”南京市也打算借“城市危改”工程,将金陵古城夷为平地。
  是的,古城墙有什么用?博物馆有什么用?市民广场又有什么用?段子里潘石屹在中关村某大厦上看见好大一片空地,急嘱助手拿下。有人提醒说:那是北大。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学者乔万尼·波特若如此定义城市:“城市被认为是人民的集合,他们团结起来以在丰裕和繁荣中悠闲地共度更好的生活。”但在中国市长们的规划之下,城市只是摩天大厦与地标工程的集合,人们只配在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中度过余生。
  没有了步行绿道、街心公园与市民广场的城市,不值得留恋。没有了大学、博物馆和音乐厅的城市,是否还会存在,都是个问题。国内许多城市都酝酿把大学迁移到郊区,腾出市中心的黄金靓地大搞房地产。如果没有北大清华的学术滋养,中关村是否还是中关村?没有艺术家的创造力,798只是个旅游区。
  在这些信奉“有用之学”之士的规划下,中国的城市正呈现“千城一面”的城市形态与格局,比麦当劳汉堡、肯德基鸡翅还要标准化,中国城市的文化个性、市民的“集体记忆”正在整体性丧失。
  也有例外的,如扬州。这10年来,别的城市都在大拆大建,扬州却独自走了一条不与别人比GDP,不与别人比高楼大厦的现代化路子。1958年,丰子恺曾失望地说扬州“全无一点古风”,是“一个普通的现代化城市”,“只是小上海、小杭州,并无特殊之处”。但新世纪10年过去,扬州人却将古城整体保存下来。今天的扬州主政者甚至自豪地说,古城及其文化是扬州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牛顿曾经说:“自然界不做无用之事。只要少做一点就成了,做多了却无用,因为自然界喜欢简单化,而不爱用多余原因来夸耀自己。”人却恰恰相反,常做自认为有用之事,事实却证明常常无用。
  白岩松常引用的例子:8位名牌大学毕业生,其中2名博士、5名硕士,还有21名本科生,去一家大型企业求职但无人成功。因为企业老总觉得:这些学生面试时都很自我,发短信或打电话到企业时,大多没有称谓或问候;考完了,没有一个毕业生主动打招呼说“再见”、“谢谢”……
  或许他们每个人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都是合格的高材生,但没有基本礼仪与社会准则,某种意义上,都不是合格的人。
  零点公司曾经做过的一个“世界公民文化与消费潮流”调查显示,讲究礼貌、责任感、宽容地尊重别人是各国公众认为最重要的价值。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公众最重视的价值依次是:独立、学识和讲究礼貌;而对责任感、宽容地尊重别人、与他人沟通、服从,想象力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其他国家。例如,重视责任感的中国公民只有30%强,处于世界各国的最低点。同样,只有不到30%的中国人重视容忍和尊重别人,比世界平均水平低约l0个百分点。
  某个饭局上,问在座的几位男士,多长时间没回家吃晚饭了?在座诸君皆有愧色。有人说,一年在家吃饭不超过10次,其他都奔波于酒局饭局之中。王朔说,中国人的家就是晚饭。家不成为家,国之焉在?国之溃败,也是从家不成家开始的。还有陈丹青先生说得好:其实不必那么忙的。
  中国古人是“通识教育”,未认字前,先背诵三字经,无非仁、义、礼、智、信五条。这就是维系中华民族血脉不断的社会底线与价值观原点,守住了仁、义、礼、智、信,也就守住了个人良知与社会正义。只可惜现代中国人,即便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考得了托福,入得了官府,说起这五个字,也是哑口无语。
  单论有用,再没有比高铁更有用的了。但看看别人怎么说,高铁事故之后,美国专栏作家Megan McCardle说:“从技术层面上看,美国高铁比中国高铁相形见绌,坐着摇晃,速度缓慢,外观也不华丽。但换一个角度,我们用缓慢的铁路换来了很多无价之宝,包括我们对政府权力的约束……以及我们已拥有的众多基础设施……有时候拥有集体回忆比拥有一个非常酷的铁路要宝贵得多。”
  若论无用,还有什么比诗歌、哲学更无用的?英国人说,英国人宁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肯失去莎士比亚。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所以庄子才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专访白岩松
  做无用的事,就是为了让自己有一颗更安静的心
  “一个时代要包容,要创造条件让很多人去做无用的事,不仅仅是写诗、作画、听音乐等等,还要去关心很多跟你自己没关系的事;幸福的三要素是物质、情感和精神,说无用就是要多关照自己的情感和精神。”
  文/胡赳赳
  他显然是个有用的人,不仅有用,而且很忙。忙到连辟谣的时间都没有,以至于两次出现他从央视辞职的假消息。他走路很快,语速也很快,手机也会打断他的交谈--除了上《新闻1+1》的直播之外,台里又有其他的节目请求。
  在中国,他是最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之一,当红的《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就说,白岩松是他最为欣赏的同行。除此之外,他也可以称为作家,两本自传和评论类的书籍《痛并快乐着》、《幸福了吗?》一直都是畅销书。他还尽量抽时间满足大学、媒体等发表演讲的邀请,他擅长即兴的发言,常常以雄辩、睿智和严肃的面孔出现。与他理性的思考相比,他是个温和的“改良派”,在“革命”、“改革”和“改良”三个词汇之间,他毋庸置疑地选择后者。这是他对时事一贯的看法,他不希望看到流血、牺牲和暴力,他说:“历史将怎样评价我们这个时代?这是个盛世。”他有着自我的历史观:“历史要靠每个人的努力,一步步地推进。”
  很难将他归类到“新左”或“自由主义”这种知识分子阵营的划分里。但在他的自我确认中,他是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员,他尖锐的言论常常影响着舆论的导向,他用自己的努力证明着,他不是知识分子中的投机者,而这,也让民众和媒体进一步认同了他。
  “做无用的事”是他最近一次演讲的题目。其核心观点是:“面向社会的时候,多关注一些跟自己无关的事;面向自己的时候,多干一点别人认为没用的事。”这位43岁的电视主持人曾经卸掉了三档节目的制片人职务,也回避着各种接踵而来的社会邀约,不去做一个“滥好人”。名、利和权势的诱惑,在他身上已看不到痕迹。他想了想说:“夜深人静的时候,人还是会想自己是不是能安心。”
  “有用”是时代病
  《新周刊》:如何理解“有用”与“无用”?
  白岩松:当每一个人都在拉扯你要去做很多他们认为有用的事情的时候,你已经没有时间活着了。我们现在的很多人,我认为都处在一种“没有时间活着”的状态。我毕竟过了40岁了,也要去考虑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不是全是那些“有用”的事情?为什么在做那些大家都认为有用的事情的时候,我一般感觉不到快乐。我做新闻的时候--就像你做你的杂志的时候,也不一定感觉快乐,因为这是责任,是你的理想的某些东西在这里。因此,生命需要一种平衡。过了40岁,就开始越来越意识到,我不能总去做我自己认为--尤其是其他人认为的那么多有用的事儿吧,那些我经常觉得快乐、无用的事儿怎么没有时间去做呢?所以,在暗合自己或者说是契合自己的一种状态当中,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发生在我个体身上的冲突绝不仅仅只停留在我个体这儿,它也是时代的一种病。所以,大家会觉得契合,但我必须得承认我并没有想那么多--我要去为大家怎么怎么地--那又是“有用”的事儿了,我只不过是发布自己的感慨。但是我也是时代当中的一分子,这是时代病,我也是被传染的。那么大家有那样一种共鸣也是正常的。
  《新周刊》:那你自己是怎么处理的?
  白岩松:我现在必须是要敢于说“不”。具体说来是有步骤的:2003年我放弃了权力之路,我辞去了所有附在我身上的--当时我是3个节目的制片人--与权力有关的路。那好了,我堵死了一个出口,这是一条岔路。如果你眼前有无数条岔路,那你会把自己走晕了的,现在我先把它堵死了。
  接下来的就是所谓的利益,我不敢说自己有多么清洁,有时候亲朋好友的一些事情,对我来说确实推不掉,有时候也会去做,但是必须坦白说大部分钱我已经不去挣了,大家很少会在类似企业、商业或是演出的各种场合看到我。
  还有一点很重要--堵死了一条“好好先生”之路。人有的时候完全没有时间了--都在做“有用”的事,没有时间去做“无用”的事情,有一点便是因为你试图维系着这种好好先生的面孔,面向所有的方向,你不会发火、不会说“不”,你好像没有得罪任何人,最后却把自己“得罪”了。
  堵住了权力的路,适当地堵住一定比例钱的路,再堵住一些好好先生的路--便给自己腾出了一些空间,腾出了一些空间就可以去做一些无用的事儿了--听听音乐,看一些书,跟朋友聊聊天,保证一定的运动量,踢球,散步,去画画北京的美食地图或是找找淘碟的地方。
  《新周刊》:这里头可能就牵扯到一个时间分配法则的问题。都说现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媒体碎片化了,其实还有一个东西也碎片化了,就是时间。
  白岩松:再深一步,其实说白了,就是我不再愿意用时间去换利益,我拿出相当的时间去换取自己的舒服,换生命该有的某种状态。
  《新周刊》:那别人会去想--对你白岩松而言,是不是你的生命中的理想、欲望和激情都已经实现了、达到了--从而你选择这样?
  白岩松:比我得到的多的人多得多,比我得到的多的人不愿意停下脚步、依然为名忙碌的多得多得多。我不属于我们这个行当里的富有者吧--相比较之下。但是我也绝不能不说自己不富裕,这绝不可能。但是任何事情是相对的,那我觉得起码我还懂得适可而止。
  “无用”的种子在80年代
  《新周刊》:其实,在我眼里有两个白岩松同时存在--一个是人群当中的白岩松,所谓人群中,包括出现在公共空间、公共画面当中的白岩松;还有一个是人群背后的白岩松。哪一个是真实的你?
  白岩松:任何一个人,大家有时候总觉得“哪一个才更真实?”其实不是这样的。他做每一件事情展现出来的那一瞬间都是他的一部分,就像我见过很多温文尔雅的人在球场上突然成为“暴力分子”,哪一个是真实的?可是我非常清楚,都是真实的。我的球友里有很多这样的人,生活中和声细语的,但是在球场上却偏偏很暴戾。
  《新周刊》:比如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我会觉得,看到一个屏幕上的白岩松和生活中的白岩松完全判若两人。
  白岩松:屏幕上跟我生活中其实是一个人。我觉得大家在解读很多事情的时候太过简单了,在我们的文化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我们看任何事情,不是对就是错、不是白就是黑、不是A就是B,但生活不是这样的,生活更多是在AB之间、在黑白之间、在对错之间、在好坏之间,那才是最大的比例。所以现在我已经学会了,不会去简单地下结论。人也是一样,我们会说“这是好人还是坏人”,别逗了,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纯粹的好人和纯粹的坏人,我们跟任何人都一样,就看环境激活了我们什么。
  《新周刊》:对。坏人是什么?坏人就是自己恶念的一部分。
  白岩松:有的时候跟大学生交流,我就想,我也有可能成为他们所厌恶的人,如果环境把你潜在的那个因子激活出来,一样。
  《新周刊》:你现在是过了40岁,那对于20多岁的人来讲,做无用的事适当吗?
  白岩松:我18岁到20多岁之间做无用的事是做得最多的,我现在不过是一种回归而已。你说写诗有什么用,半夜趴在床上,你说对着星空数星星有什么用?一帮男男女女坐在草坪上拿着吉他,然后把所有会唱的歌都唱一遍,有什么用?为一个民族深深地忧虑,热烈争吵,在很多成熟的人看来,这有什么用?
  正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可能幸运吧,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做过很多所谓热血沸腾的无用的事,所以才有了深深地做“无用之事”的这种“种子”。
  《新周刊》:那是因为在大学里有时间,如果出了大学校门,22岁之后到30岁,这个人生奋斗的8年,让这群人去做无用的事儿,可是很难的,他们每一步都得为了生存而考虑。
  白岩松:我也不是没做过,在我打拼得最狠的那将近10年的时间里头,我也会有意识地去做一些无用的事,只不过不像现在这么越来越多。那个时候,我经常会把我以前的球友召集在一起打一夜麻将,你说这有什么用呢?说赢了钱吗,没有,一般是输钱的。听音乐有什么用,也会去听啊,只是比例会小点。很重要的一点,那个时候要是没有在看一些无用的书,便没有后来的--比如说我最初在做《东方之子》的时候,陪着我的是曾国藩的书,曾国藩有一天一下子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我的《东方之子》跟他是同步的。
  ……
展开
目录
一、做点无用的事
做点无用的事
有用的无用,无用的有用
白岩松:做无用的事,就是为了让自己有一颗更安静的心
100件人生应做的无用之事
吴念真:无用是严酷人生的养分
童大焕:快是无用的,等等你的灵魂
邓小芒:哲学有什么用/
以无用之事治时代焦虑症
未来简史--未知、恐惧及预言
人类为什么喜欢预言?
预言之书之生活方式篇
预言简史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种精神
百年来影响了中国治学观的老先生们
蔡元培:“只要培养一大批学者,国家就有希望”
胡适: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叫一声先生是抬举你
二、亲,你跟谁亲?
亲,你跟谁亲?
我们都是扮演熟人的陌生人
调查:你和亲戚的关系还好吗?
熟人社会的陌生人辞典
谁才是你的“亲戚”?
将爱--不是没有爱,而是爱什么
黄菡:女人们在找爱时,同时在找什么?
有时醉倒在爱情里也危险
十大爱情替代品
爱、世界末日与异次元不明入侵物
性感生死50年
男人靠装备,女人靠身体
微性:多媒体时代的情和欲
泛社交时代的性与人际关系
微信、陌陌体验报告
为什么女人好自拍?
孤独是一门大生意
泛社交时代的性与人际关系
三、2012文艺青年手册
碎片时代
香港三影后:跟时光比演技
“中国通”的三段论
方言写出的是自然流露的人
铃木忠志和他的戏剧故乡
《发条橙子》50年
美美与共
找缪斯
最美好的灵感来自最痛苦的时代
塔皮埃斯 加泰罗尼亚的中国控
女人在看书,男人在看女人
徐小虎:独“断”专行50年
四、人之上升--2012生活方式报告
人之上升--2012生活方式报告
追问三十年生活方式之变
于丹:中国人的当代生活方式病46
10位生活家盘点2012
不是家的感觉,真好
九个梦想酒店和一个噩梦酒店
非人类工作伙伴的逆袭
反派爱戴什么表
见鬼胜地
末日生存狂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