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庭和学校中的性别角色教育
家庭被认为是孩童自幼学习角色观念、形成角色取向、模仿相应的角色行为的首要场所,是性别社会化的首要场所。在传统社会的家庭中,因性别差异,对孩童的抚育手段也不一样。对男孩的性别角色训练会更为严厉,同时也给其更多的自由,社会期待他要像个男子汉,克制自己的情感,要求“男儿有泪不轻弹”,未来生活目标是要有进取心,要取得成就,要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工作上,放在家庭以外的大事上。对待女孩则进行更多限制性的保护,而没有男孩那么多的自由,期望她将主要精力放在生儿育女及家务劳动方面。这种对两性不同的性别角色塑造和期望,今天仍是两性在社会化过程中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儿童从一出生就因性别的不同而受到父母不同的对待。这一点在东西方性别文化中似乎没有区别。有西方学者指出,“不管父母们如何声称,甚至把他们自己看做以平等主义者的身份试图给他们的孩子提供不同的社会经验和机会,但事实上孩子周围环境的每一个重要方面——衣着、卧室、玩具到较小范围的书籍,都按照适当的性属社会化行为的文化期待所设计。”家长在对待男童和女童的行为和态度上采用性别分化的方式、注入刻板的角色观念。他们会以隐晦或各种明显的方式,交给他们的孩子对社会性属的认同,暗示女孩是被动、温柔的,而男孩是独立和富于挑战性的,在对孩子的取名问题和玩具、服饰的选择、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上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性别期待。父母总在有意无意地引导孩子去做合乎其性别特征的事,或通过对孩子应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责任被赋予与否等方式,来传达这些信息给他们的孩子。女孩子行为举止“不合规矩”要受到指责,男孩子的某些调皮捣蛋之举则被视为勇敢和有男子气概的表现。每个孩子在意识到自己的性别之后,会产生一种明确地归属于某一性别群体的性别认同感,自觉采取一些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进而竭力模仿周围那些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学习像他们或她们那样行事。家庭中的同性年长者是孩子们最现成的模仿对象。最初在家里模仿父母,进而去模仿家里其他男人和女人的行为,从而形成自己性别角色的心理与行为基础。因此,家庭中的早期刻版的性别角色教育,将直接影响子女对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认同和社会性别规范的遵循。“子女内化父母的价值导向并‘内化’自己和他人关于适当角色扮演的评价标准。进入成年期时,能够遵守他人对他的角色期待,扮演他们已被确认的角色。”②从而把自己塑造成为符合性别角色规范的男性或女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