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本书的研究目标和意义
本书从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中最尖锐的技术矛盾入手,综合运用建筑遗产保护、城市规划、道路交通、市政工程及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人文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街区市政工程技术的哲学理论、应用理论和工作方法,并从遗产保护和建筑学的视角选择、集成和整合各市政专业中适用于历史街区保护和发展的各种技术措施,从而初步构建历史街区适应性市政技术体系。这一研究成果将促进建筑遗产保护学科的发展,为历史街区市政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方法和具体技术的支持,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发展能力,成为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
0.4.1历史街区市政技术体系与理论建构
(1)对城市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采暖、消防、管线综合等各市政专业的理论、方法和具体技术措施进行研究和梳理,并从对于历史街区遗产保护的适用性出发进行技术选择和集成创新,协调并整合成为支撑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市政技术系统,是对遗产保护、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市政工程四大学科以及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人文学科的交叉研究,在研究领域和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开拓性。
(2)从哲学的高度建构了与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市政技术价值观,包括确立社会建构的技术哲学立场,理解技术价值的产生、实现及其调控理论,强调历史街区市政技术中价值理性的重要性,确立在人文和技术价值发生冲突时的人文价值优先原则。上述研究不但适用于历史街区市政技术,而且对于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各类技术的哲学立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在技术应用理论上,通过居住环境理论和资源公平性的再认识,阐明历史街区市政建设标准的“适度差异”原则,同时讨论我国历史街区相关规划设计规范的不足,指出了现行市政技术规范体系调整的法律基础和“性能化”趋势。
(4)在工作方法上,探讨历史街区的市政技术各主体——政府、居民、规划设计单位的行为特征及其调控措施,提出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市政技术的一般原则,指出历史街区市政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市政工程规划与遗产保护及物质空间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间的互动和专业问协同的工作程序。
0.4.2历史街区市政工程适应性技术研究
(1)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以提高居民生活设施供应水平、实现自然和文化生态的可持续为目标,回顾历史街区市政设施的历史发展,探讨分析其现状问题及其成因,总结各历史街区市政工程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探讨现行技术规范对于历史街区的适用性。
(2)从历史街区建筑遗产和风貌保护的要求出发,将分散在各地实践和各学科文献中的,规范内或规范外的,已普及或新发明的,高科技或低技术的各种适用的技术原理、规范、材料、设备、设计、施工和管理措施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选择、改进和整合。
(3)对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和适合历史街区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研发方向作了具有前瞻性的探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