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区域专委会”)2018年年会以“历久弥新,不懈探索——区域规划40年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探路者”城市深圳举办。会议当时邀请了20多位在规划行业有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回忆并撰写了纪念文章。这些文章有对行政管理、学术研究、学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体会,有对参与重要决策、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访问考察重大事件的回忆,有对成长、求学、工作、退休等丰富人生经历的思考,也有针对城乡规划事业寄语后学、鼓励晚辈的期望。经区域专委会精心组织,《国际城市规划》杂志诸位编辑悉心校核,正式结集出版了《风雨华章路——四十年区域规划的探索》,在业内得到广泛好评。
文集面世以来,受撰稿委员和专家从业精神感召,许多业内专家表达了愿意为国家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下的区域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出谋献策、撰写文章,也希望区域专委会能够以同名续篇的方式,组织第二本文集。在区域专委会各位委员和专家的无私奉献和大力支持下,这本《风雨华章路城市与区域研究和规划探索》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感谢各位撰稿专家不顾工作繁忙,秉承对规划事业高度的责任感,如期交付文章。我们唯有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认真整理,才能不辜负大家的信任。
这本文集在延续上本文集总体风格的基础上,另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题材更广泛。上期的主题聚焦“回忆”,资深专家和老领导的回顾文章占了70%的比例,这本文集则涵盖了学术生涯回顾、学术机构创办、人文地理与规划学科建设、典型地区的区域规划实践、城市与区域经济等更加丰富的话题,也具有更加鲜明的地域特色。
二是机构更多元。上期的撰稿专家主要来自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行业,本期撰稿专家更多来自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管理、公共管理、国家政策研究机构以及地方规划编制单位。当然,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山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依然为我们贡献了最大份额的高品质文章。
三是作者更年轻。上期作者以老骥伏枥的老专家为主体,他们许多已进入耄耋之年,30后、40后、50后是撰稿的“主力军”。本期作者中,有更多的60后、70后和80后的专家学者,他们既是单位的“中流砥柱”,也是本期文集撰稿的主体,使这本文集“回顾”与“展望”兼顾,“既往”与“开来”并重。
此外,为了充分体现“风雨华章路”姊妹篇特点,本期文集附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为上期文集撰写的“向历史学习——《风雨华章路——四十年区域规划的探索》”序言,使读者能够充分感悟我国区域规划一路走过的艰辛历程,以及老一辈学者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
区域所——中国最早的区域与城市经济学研究基地
一个教师且读且行的经历和感悟
地理视角的中国特色城市科学
从台海到青海——我的区域规划拾萃
公共管理与城乡规划的学科融合——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十五年发展回望
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实践的感悟——从秦岭北麓经济发展带总体规划到新长安战略规划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的京津雄功能重构与产业协同发展
从省批到国批——关于间隔20年的两次南京都市圈规划随想
基于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实践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思考
预与立:宁波规划的实践与探索
珠三角城市群规划三十年——我的区域规划经历
我经历的辽宁区域规划历程
战略引领,源于广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感悟
经济区位理论的再总结与思考
城市和区域政策研究的一些回忆与体会
而今迈步从头越——深圳特区空间结构演变40年
对我国城镇体系研究和规划工作的几点认识
二十五载国土开发探求 五十二岁地区经济感怀
与改革开放同步:我在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的学与用、教与研
现代版营城建都: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的思考
新时期经济地理重塑的三种力量的思考
水乳交融,互促共进——在规划实践中研究和认识城市群
基于江苏实践的跨界协调规划经验回顾与展望
跨区域增长联盟视角下的广东产业转移园合作开发机制研究——以韶关为例
向实践学习、与理论对话 张磊
基于“三生”理念乡村韧性时空格局与影响机制研究——以黑龙江省63个县域为例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区域规划实践及几点认识
我国三大世界级城市群的空间特征与空间治理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