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权利、空间与公民社会:北京业主维权运动与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0228231
  • 作      者:
    雷弢,孙龙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雷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应用社会学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特别关注社会变迁中的民生、民权和民主问题,出版专著《反思公平——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警告》(1988年)、《参与的逻辑——北京选民选举心态与参与行为追踪研究》(2009年)。
    孙龙,北京大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政治社会学与政治学方法论;曾出版著作《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译著,第一译者,2008年)、《公民参与——北京城市居民态度与行为实证研究》(个人专著,2011年)。
展开
内容介绍
    《权利、空间与公民社会:北京业主维权运动与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研究》以扎实的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及文献资料为基础,真实记录了近十年来北京业主群体在物权领域及以物权为基础的社区公共事务管理领域的行动实践,揭示了城市基层自主治理空间的生成逻辑,探讨了以主动行使权利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特征的公民社会自组织的发育过程。本书还就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促进社区和谐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引发社会运动的最直接的原因,往往是一个或者几个触发性事件的催化作用。成功建立业主委员会的小区往往都有一两件标志性事件。通过触发性事件,业主们的利益能够更广泛地聚集在一起,同时采取旁观态度的业主或者参与性较低的业主增加了对业主委员会或业主维权运动的同情和集体认同感。这种触发性事件也可以看作商品房小区这个微观系统的政治机会,往往表现为有序或者无序的集体行动的形式。其原因或者是小区内业主与物业和开发商冲突激化到双方集体对峙的状态,或者是物业公司和开发商的侵权行为超过了业主普遍可承受的界限,使业主走到一起。
    下面通过列举Z小区、H小区维权运动的触发性事件,可见触发性事件已经成为业主维权运动中的关键性要素。
    Z小区的物业打人事件:Z小区2001年开始入住,当时出现缩减地上车位、地下车位涨价、阳台开裂等问题,初期,每栋楼各自为战,找物业公司解决问题,没有取得成效,2004年11月14日开始筹备成立业主委员会。在2005年5月16日,举行业主大会投票成立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当天,出现物业公司总经理的弟弟带领一群人打人的事件,一名业主受伤,由此引发业主们对物业公司的愤怒和对业主委员会的同情,于是业主们的投票率大幅度上升,仅两个多月就通过了2/3的门槛。
    H小区的收车费风波:2004年11月份,H小区物业公司为了提高车位收益,没有经过业主同意就私自拓宽马路,之后提高车位费,由每月60元提高到每月150元,引起业主的反对,拒交车位费。于是物业公司在小区大门进出口处设立拦杆,禁止拒交车位费的业主进出。业主们联合起来将拦在进出口处的杆子折断,物业公司于是指使保安偷偷将十多个业主的汽车轮胎扎破。这样导致了几百人的集体行动的发生,大家推选13个业主和物业公司谈判,通过收车费风波,大家意识到团结起来的重要性,为成立业主委员会打下基础。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北京业主维权运动:发生学分析
一、变迁—结构—话语:分析框架
(一)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三)问题的提出
(四)本文的分析框架
二、社会变迁与业主维权运动
(一)制度性变迁:从单位制到社区制
(二)社会心理变迁:从价值合理性到工具合理性
(三)社会变迁下的业主维权运动
三、组织动员结构与业主维权运动
(一)利益驱动下维权共识的形成
(二)触发性事件的催化作用
(三)维权运动动员组织化
四、维权运动中的话语策略
(一)“维权”成为合法性话语
(二)维权运动中的话语策略
(三)媒体话语的作用
(四)艺术作品的话语作用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北京业主维权参与的程度、动机及其政治效应
一、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二、关于社区冲突现状及原因的认知
(一)关于业主与物业公司关系的认知
(二)对业主委员会和业主维权代表的看法
三、业主的维权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一)业主参与维权的方式与类型
(二)维权参与行为的性别比较
(三)维权参与行为的代际差异
(四)维权参与行为的身份差异
(五)维权参与行为的职业差异
(六)维权参与行为的经济地位差异
(七)维权参与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四、业主群体的政治态度及其影响因素
(一)对政治发展的基本取向
(二)政治功效意识
(三)对自由的看法
(四)对竞争性选举的看法
(五)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的不一致性
(六)内在政治功效意识与外在政治功效意识的不对称性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跨社区集体行动的运作逻辑及其策略
一、跨社区联合行动的形成及其组织化
(一)业主代表之间的初步交流
(二)明确跨社区组织的目标
(三)寻求体制的认可与支持
(四)作为准组织的“业申委”
二、“业申委”组织网络的扩展与维护
(一)“业申委”组织网络的区域分布
(二)工具性支持与“业申委”组织网络的扩展
(三)情感性支持与“业申委”组织网络的扩展
(四)制度化交流机制与“业申委”组织网络的维护
……
第四章 北京业主群体的政治参与考察
第五章 业主自治的制度创新模式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