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成大志必劳筋骨左慈,东汉末年庐江人。年少时就很聪明,对《四书》、《五经》都通晓精旨。不仅如此,他还会夜观天象。可惜的是,尽管他如此聪颖,却生不逢时。东汉末年,政事日趋败坏,“狱由怨起,爵以贿成”,当时比较正直和主持“清议”的官吏士人广遭杀戮;土地兼并激烈,赋役剥削苛重,老百姓即使稍有衣粮,也是“寒不敢衣,饥不敢食”,何况连年歉收,饥寒者众。终于爆发了张角兄弟领导的黄巾大起义。黄巾起义横扫了中原大地。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势力纷纷兴起,割据一方,形成了军阀混战的局面。百姓陷入了深渊。左慈目睹这种情景,深感东汉王朝气数将尽,乱世已经来临。他感慨道:“人碰到这样一个衰败的社会,一切都无用了。当大官的更危险;财产多的死得快。在当今的社会,荣华富贵是断然不可求的。”于是,他就集中精力跑到天柱山上去学道了。历经许多年的艰辛养性修炼,左慈的道诣大有长进,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大道家了。曹操听说左慈得道了,就立刻派人将他召去,让他当着自己的面表演道术,并与他研讨道教教诣。看过左慈的精湛表演,听过左慈的娓娓道语,曹操也对道教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请求左慈让他跟着学道。左慈对于此却不甚赞同,他对曹操委婉地说:“学道是要吃苦的,并且应清心寡欲,净化其精神,非尊重所宜。”言外之意是说:曹操您是一代枭雄,好大喜功,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处于这样一种养尊处优的境地,又怎能心平而养性呢?不能养性又怎能得道呢?在汉代,因为道教的养生说包含着形神双修的内容,提倡“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其养性主要指心性、精神而言。曹操正是缺乏于此。其实,左慈早就知曹操善于谋欺诈之事,心术不正。既然自己没有屈服曹操的淫威,那么自己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的。不过左慈心想:大丈夫若能为道而死,也死得其所了。的确,曹操性情好猜忌,对左慈认为他不能学道而心存芥蒂,常想找机会将左慈杀掉。然而,他一直没有达到目的。后来,左慈来到了荆州刘表门下。刘表这个人也是生性猜疑,对左慈到他的领地中布道深感不安,处处防着他。左慈不久被迫逃往江东孙权处。孙权挺豁达,且久仰左慈的大名,就专门为他在小括山建了道观,并常常去观中看望左慈。春去冬来,光阴似箭,左慈在小括山养性修炼转眼已有几年了。这时的左慈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刚强果敢。他虽然尝尽了人间战乱的辛酸,但他始终没有灰心气馁,坚持养性修炼。正是由于他坚持了养性修炼,所以尽管年岁已高,可面色甚少。后来他就到括苍山去隐居了。◎故事感悟人生于世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学会舍得,所谓有舍才有得。左慈正是意识到这一观点,才毅然出家成道,修身养性。左慈这种注重养性的习惯对于今天的人们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史海撷英道家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其思想起源很早,相传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的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其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文苑拾萃《道德经》《道德经》又可称之为《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它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