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第一次提出“受报收功,极炽而丰。物众地大,孽芽其间”,“地大物博”一直都被作为中国的经典写照。千年之后,上海市政协委员沈思向这个约定俗成的成语提出了满怀忧患的质疑:“现在时代不同了。我提议地大物博应该请出中小学课本,从小应该以人均资源的缺少来对资源引起足够的重视。”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从资源的总量和数量上看,我国有170多种矿产资源,有不少矿产资源还在世界排名中名列前茅,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真正能供中国人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其实只是一小部分,更不要说我们还只是挤在这其中的“一小部分”里,共享着“一小部分”的资源。
从资源分布上来看,我国的煤炭资源,北多南少,秦岭以北地区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3%,而且我国的煤炭资源大部分需要井工开采,只有极少量可以露天开采;天然气资源,西多东少。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等几大盆地的天然气总量占中国陆上天然气储量的88%,大部分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地质条件也很复杂,埋藏较深,对勘探开发的技术要求较高;水能资源,西多东少,多分布在云、贵、川等西南省份。西部12省市区的水力资源占全国总量的81%,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峡谷中,开发利用起来难度也很大。
我们可以想象,“一小部分”的土地和资源,要支撑近14亿人口的生计,地小物薄或许才是最真实的现状。
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进口量逐年增加,直到占据我国石油消费的半壁江山。据估计,到2030年,我国的石油80%将依靠进口。把希望寄托在清洁的核能上也并不那么保险。在我国的能源比例构成中,核能只占微小的1.6%。而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的惨痛经历——对320万人造成核辐射,也时刻警示着人们的安全意识。
于是,我们不得不投靠煤炭。作为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耗国,我国的煤炭消耗曾占能源消耗总量90%以上。然而,今日的工业环境,早已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环境,再也不允许大量燃烧煤炭。热值高又便于储藏运输的石油,成为各国的首选资源。其次才是天然气、核能,煤炭最次。
资源的减少让我们不忍听闻,却又不能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越来越多的中国铁矿正从人们视野中消失。位于河北迁安的铁矿,素有“铁迁安”之称。迁安铁矿储量丰富,而且埋藏浅,露天开采比较容易。这里出产的铁矿石主要供京津唐钢铁基地使用。自1968年起,挖掘了不过40年的迁安水厂铁矿,10亿吨储量现在已经所剩无几。
我国的稀有金属比较丰富,很多稀有金属如钨、稀土等储量都居世界第一。二战时期希特勒曾哀叹:“要是再给我一万吨钨砂,就可以征服俄罗斯。”抗日战争初期,德国为了获得中国的钨矿,不肯支持结盟的日本侵华,竭力在中日之间调停。因为支撑大规模装甲作战需要大量的钨,而全世界消耗的80%至90%的钨资源,都是来自中国。可是现在,由于滥采,中国的钨矿资源也濒临枯竭。
甘肃白银,以产铜、金、银、铝、铅、锌而闻名,当地地方志记载:凤凰山下,日出斗金。上世纪50年代,2万吨炸药炸掉了连绵数百里七个山头,爆破震惊世界,由此拉开了白银开发建设的序幕。而今天,时过境迁之后,这里的矿山已经关闭了80%。
事实一桩桩、一件件摆在我们眼前,正当我们满心欢喜地告别刀耕火种的农业社会,兴奋地迈向工业社会时,矿藏危机却猝不及防地迎面而来。地大物博渐行渐远,只留下美丽而又仓促的背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