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问题与和谐:中国民族问题寻解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02862
  • 作      者:
    王希恩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民族意识问题近年来已经在民族理论界得到了较广泛的讨论,但这些讨论多集中在学理层面,而结合当前民族问题实际作的分析尚不充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使我国民族意识的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对这些变化加以揭示并作出理论说明对正确认识当前我国民族问题的现状是一种深化。本文在此问题上作了有益探索。文章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效应、竞争原则及由此带来的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使我国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得到了普遍增强。这种增强既是民族过程的必然反映,有着促进各民族繁荣和发展的积极作用,但也有着妨碍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消极因素。为正确处理民族意识增强带来的问题,必须从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重视正确思想的引导、严防敌对势力对民族意识的煽动和利用、以及树立法律的绝对权威等四个方面作出努力。
展开
精彩书摘
    而只有与外族接触,“非我族类”的各种印象才可映人他们的脑际,同时,他们对自己族体的归属感和感情依附才会产生。所以,民族交往是民族认同发生的前提。此外,在民族过程的一定阶段,民族认同的增强又是和民族交往的广度和深度成正比的。也即说,已有的民族认同会随着民族交往的深入和广泛在一定阶段内呈现增强的趋势。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社会,重“本”轻“末”,尤其是一些处于前封建社会的少数民族,产业分化和阶级分化不明显,原始共产主义思想浓厚,在自然环境阻隔和民族压迫的社会条件下很少与外界交往。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些民族得到了政治上的解放,但长期的计划经济却没有造就各族人民广泛而深入交往的必然要求,各族人民完全可以按照已有的生产模式和国家计划从事生产和生活。因此,一些民族成员的自我认同比较淡漠,尤其是某些封闭状态严重的民族的自我认同还是很模糊的。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大潮使得各族人民很难再安土重居。要求发展、谋生存就必须走出原有的封闭天地,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去交往、去竞争。于是,一批又一批民族地区的人们跨出家门,到外地去务工、经商或以其他方式去谋求新的生活。第四次人口普查的资料表明,从1982年到1990年,少数民族迁入各省、直辖市的市、县、镇的有2206190人,而近几年来少数民族到沿海和内地发达地区务工经商的也已达数百万人之多。目前全国的630个城市中都有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和流动,其中大中城市更为突出。北京1080多万人口中有少数民族人口41万,56个民族齐全,其中流动人口20多万,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数字比较,汉族人口增加了16.8%,少数民族人口则增长了28.3%。其他大城市也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如天津总人口879万,少数民族20万,上海总人口1300万,少数民族6万,武汉总人口690万,少数民族3.7万。
    ……
展开
目录
自序
因果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国的民族意识
中国民族凝聚力现状分析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汉族民族问题二则
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问题趋向分析
对西部大开发中民族问题的几点看法——由毕节考察所想到的
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少数民族人口流迁及应对原则
推进少数民族城市化进程的两个基本环节
重视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民族因素
求解篇
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
多民族国家和谐稳定的基本要素及其形成
全球化与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前提
科学发展观与民族区域自治
不断提高驾驭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能力
深刻理解“和谐”在我国民族关系中的重要意义 
关于我国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几个问题
科学发展是解决中国民族发展问题的必由之路
认识和处理中国民族问题中的统筹兼顾
国际视野中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答《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问
反思篇
也谈在我国民族问题上的“反思”和“实事求是”——与马戎教授的几点商榷
西藏三月的两个政治符号
搞好民族团结要重视民族心理感情
民族区域自治利“合”不利“分
关于民族融合的再思考
中国共产党国际民族问题理论述要
论民族问题中的阶级因素
中华民族凝聚力与民族建设——与《中国民族报》特约记者关凯的对话
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成就与经验——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作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