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情感需求属于最核心的层次,代表人类归属和爱的一面,通常和亲情、爱情联系在一起。调查表明,有超过80%的农村孤寡老人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太孤独,羡慕那些有儿女的老人。个别孤寡老人甚至认为自己早已被这个社会所遗忘,活着是多余的(汤鸣,2007)。对一般老年人来讲,情感需求的满足主要依赖子女和配偶两方面,但是对于五保对象而言,这种情感需求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得到,他们和配偶共同生活,彼此照顾,也提供了极大的情感支持。在笔者访谈与调查的所有五保对象中,仅有4例五保对象配偶尚在,2例五保对象有女儿。其余则是未婚单身或丧偶,且没有子女。多数五保对象过的是独居生活,没有配偶,更没有子女。五保对象中文盲、半文盲占多数,他们文化娱乐活动单调或者迫于生活压力根本就没有娱乐活动,致使大部分孤寡老人感到空虚、寂寞。
另外根据部分学者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研究,认为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健康老龄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老年人在基本物质需要满足之后,如果其精神需求得不到社会的关怀、引导和有效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就可能陷入无序状态,消极、负面甚至反动的东西可能会有机可乘。有调查研究表明,在“法轮功”修炼者中,老年人大约占60%的比例(周绍斌,2007)。另外,身体欠佳、精神世界空虚还可能导致宗教信仰人数的增加。郑风田、阮荣平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信教之间的关系,证明新农合对农村“宗教热”有一定的遏制作用。宗教具有某种社会保障功能,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是其宗教选择和宗教参与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新农合的开展使得宗教的社会保障功能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明显下降,由政府和社会所提供的社会保障与农村宗教提供的社会保障之间具有替代作用(郑风田等,2010)。本书的访谈对象中,有天主教徒基督教徒。有一名老人在分散供养的时候曾经信仰过基督教,但是集中供养之后,由于参加集会不便、缺少教友等原因,逐渐放弃了这一信仰。已去世的某五保对象,信仰佛教,从有限的五保供养资金中节余一定金额用于捐助寺院。因此,虽然宗教与社会保障的关系不是本书的研究重点,但笔者也希望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全面保障五保对象的物质生活、照料服务和精神生活,尤其是提倡健康的精神寄托,使之不能涉足邪教等组织。
对于五保对象来说,社会保障不仅要着眼于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在提供物质保障和生活照顾的同时,更要在人际关系、社会参与和精神方面为他们创造宽松、和谐的社会和心理环境。本书将五保对象的精神需求操作化为他们与亲戚、村干部和其他五保对象这三个交往频率较高的群体的人际关系自评状况,平时的休闲娱乐状况以及对社会事务的关注和参与状况三个方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