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禅的源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2000061
  • 作      者:
    朴憨法师著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释朴憨法师,1991年出家于九华山地藏道场,1992年于洛阳白马寺受三坛大戒。之后或住五台山,或朝礼佛教诸名胜,或参学各大佛教学院、念佛堂、禅堂。蒙上人授云门法脉,为云门第十四代传人。深知:见贤恩齐,见不贤而自省。又自愧业深障重,古今人不相及。在《禅的源头:达摩大师讲记》一书,朴憨法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禅,真正为禅正本清源。
展开
作者简介



    释朴憨法师,1991年出家于九华山地藏道场,1992年于洛阳白马寺受三坛大戒。之后或住五台山,或朝礼佛教诸名胜,或参学各大佛教学院、念佛堂、禅堂。蒙上人授云门法脉,为云门第十四代传人。深知:见贤恩齐,见不贤而自省。又自愧业深障重,古今人不相及。在《禅的源头:达摩大师<血脉论>讲记》一书,朴憨法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禅,真正为禅正本清源。
展开
内容介绍
    禅之一字,滥觞已久,虽本意高超,却也终于在世事变迁中飞入了寻常人家:禅意,禅茶,禅味,甚至禅咖啡都出来了;禅成了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寻找清净的一个籍口,成了高山流水古曲般的一种风雅,又犹如博尔赫斯笔下的谜语般的东方哲思,具备了神秘的身份却也因此面目模糊。
    欲明禅的本意,唯有追本溯源。影响中国文化接近1500年的禅宗,又是如何说禅?看看当年达摩祖师将禅带进中国时的阐述吧:“直见本性,名之为禅。”本性是什么?“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瞧,问题又回来了?那么,什么又是心?如何又是直见?……这,可不是一朝半夕能明了事情。
    当年慧可大师见到达摩,不就是问如何心安么?慧可雪地断臂,血流如注,达摩才说了句“为汝安心竟”。这谜语般的对答就是禅么?凡俗人还是不明了呀!
    谁能解开这个千古谜团?《禅的源头——达摩大师讲记》一书源自朴憨法师的讲经法会,书中对禅有着非常深入浅出的讲解,真正为禅正本清源。你能否在达摩的话头下得心安?这就看你的悟性了。
    此番讲法的背后亦是朴憨法师多年修行参访的总结。作为禅宗云门宗第十四代传人,朴憨法师的身份又有趣地印证了达摩写作《血脉论》的暗喻,心法的传承,就是血脉,就是香火,一代又一代,希冀其永远绵延不绝。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翻开达摩大师《血脉论》。一开始就讲到心:“三界兴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三界即是色界、欲界、无色界,这是三界;兴,就是杂。
    在凡夫的这一面讲,世界是有秩序的,四季是有运转的,人是有生老病死的;而在圣者的慧眼里面是混乱的,也就是《楞严经》讲的“乱起乱灭”,所以佛在《般若经》里面讲:“诸法不相知,诸法不相待。”我们所谓的感应那是因缘法,真心绝待,无感无应。
    感应的是什么呢?是应身佛、化身佛,是应着我们的意思,影现的一种假相。我们晚上做梦,就是感应,白天有感,晚上就有应。白天的感是日有所思,晚上的应是夜有所梦。所以三界兴起,同归一心,都是一个心造出来的,就是无心。无心无所不心,从清净心生起了三界,生起了宇宙万有。
    在《楞严经》里面,佛也给我们讲到:“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世界微尘,世界是大的,微尘是小的,都因为这个无明的体,而形成了世界的相。
    先说无明的体: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无明的自性就是佛性。无明烦恼当下就是清净的解脱相。要转念头啊,我们要会转念头,念头一转就归一心——清净心体了。
    所以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前佛,六祖慧能大师讲:“一念悟就是佛。”祖师们都讲得很清楚了:若离妄缘,即如如佛,离开这个妄想分别的缘,就是佛陀,你开悟了,你就是佛。前念悟是佛,后念悟也是佛,无前无后,时间空寂。如来佛祖之意即是:后佛如前佛之再来,故名如来。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因为文字是一种假相;不仅不立文字,音声也是假相。所以《起信论》里面讲:“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四相,绝百非。”
    禅宗是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涅粲妙心。前念悟就是佛,就是智者,智者可以把这个不可思议的妙法,传给一个迷人,让这个迷人也悟,就是灯灯相续,灯灯无尽,就是无尽灯,可以传佛的心法,让这个血脉不断,香火不断。
    下面是个问题。问曰:“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这个问题是达摩的一个弟子问的:如果不立文字,没有文字,我们以什么为心法呢?我们说传心法一定要有一个传承的文字啊。
    达摩大师怎么回答呢,答曰:“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你问我的当下,这就是你的心,就是你的真心,我回答你的当下,就是我的心,我的真心。我的心和你的心,同归一心。所以“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就是说,我要没有心的话,我怎么去回答你的问题。反之你要是没有心的话,你怎么来问我,问我的当下就是你的心!这个心它是离开文字的。
    所以达摩大师慈悲地解释:“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
    无始,这个时间,是没有开始没有结束的。《楞严经》也讲到:“识迷无因,妄无所依。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迷是没有因的,因为它是无明,它没有实体,它自己没有实体,哪有原因呢?所以叫无始无终。从无始劫来,乃至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在一切的时间、一切的空间里面,无不是我们的本心。
    像过去,张拙秀才去参访石霜禅师。
    石霜禅师问:“秀才姓什么?”
    秀才答:“姓张名拙。”
    石霜禅师问:“觅巧尚不可得,拙自何来?”
    秀才忽然醒悟,于是呈了一个偈子: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破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一念不生时就是本心现前时,六根才动时就是无明忽起时。有情生死的心相,无始无终,如空花水月。佛祖涅槃之性体,也是无始无终,如空花水月。所以这里说,即心是佛。
    这个心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是本佛。所以达摩大师给我们一个结论,即心是佛,心即是佛。也就是《观无量寿佛经》,“净土三经”之一的“观经”里面讲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个心就是佛,我们每天生活的这个心就是佛,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认识呢?佛没有烦恼,为什么我们不能转烦恼成菩提呢?
    ……
展开
目录
引子
第壹篇
第贰篇
第叁篇
第肆篇
第伍篇
第陆篇
第柒篇
第捌篇
第玖篇
第拾篇
第拾壹篇
第拾贰篇
第拾叁篇
第拾肆篇
第拾伍篇
第拾陆篇
第拾柒篇
第拾捌篇
第拾玖篇
第贰拾篇
第贰拾壹篇
第贰拾贰篇
第贰拾叁篇
第贰拾肆篇
第贰拾伍篇
第贰拾陆篇
第贰拾柒篇
第贰拾捌篇
法师自述(代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