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禅海蠡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32369
  • 作      者:
    南怀瑾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2
收藏
作者简介
  南怀瑾(1918年-2012年),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南宅殿后村,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现居江苏。
展开
内容介绍
    《禅海蠡测》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亲笔撰写的一部禅宗的演变,宗旨,传授和修行实践,禅宗与净土宗、密宗、丹道、理学和西方哲学的异同等,作了分门别类的论述,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识。《禅海蠡测》中的禅宗,初始于北魏,盛行于唐宋。独特的禅宗理论和修持风格,曾对世人的价值取向、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以深刻的影响,以至于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不了解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许多文化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
展开
精彩书摘
    考死囚者,取官与囚一一往复语,备书而刀刻之日案。治笃疾之医,亦取病之第几日,见何症,投何药,备书之日案。案只是人家几案之属,特以死囚笃疾,其事重大,非可以一人之见为定,又不可以后之人,且有他议,于是先作为出入移换之地,故不得书之于楮。而必以案者,明一成而不可更动也。近世不知何贤,取历代圣人垂机接物之云为,凡若千章,辑而成书,名日公案,是甚得用案字之法。譬诸死囚,则圣人与学人,只是两造对质,理长则听,其词俱在,并无旁人上下一字,一听后官依科判决。又譬诸笃疾,则学人是病,圣人是药,如是病,如是药,医人胸中,本无奇特,病有千变,药即随之。因药病愈,药不任恩,执药病增,药亦非怨。纵彼服药,遂反致死,是人自死,药不死人。心不负人,面有何惭?其又冠以公云者,言此事大道为公,并非圣人之所独得而私也。己丑夏日,日长心闲,与道树坐四依楼下,啜茶吃饭,更无别事。忽念虫飞草长,俱复劳劳,我不耽空,胡为兀坐?因据其书次第看之,看老吏手下,无得生之囚,不胜快活。看良医手下,无误用之药,又不胜快活。同其事者,家
    兄长文友刘逸民,皆所谓不有博弈,贤于饱食群居者也。圣叹书。
    《续指月录》记载颇杂,且宋元以后,禅门已临衰途,可取者不甚多。若如《五灯会元》、《指月录》所载,古之禅师,未彻者,亦大有人在,未可概以已悟视之也。黄檗曰:“阁黎,不见马大师下有八十四人坐道场,得马祖正法眼者,止两三人。……但知学言语,念向皮袋里安著,到处称我会禅,还替得生死么?轻忽老宿,入地狱如箭!”兹特简数则,以资鉴别。如:
    灵默禅师初谒马祖,次谒石头,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师便行。头随后召曰:阉黎。师回首。头曰: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作么?师言下大悟。
    按:若只是认得这个就是,实不敢言已是彻悟。默禅师见处固大悟否?或是以后再臻玄奥,实不敢断定。后世之误于这个就是,所谓主公禅者多矣。
    宝积禅师因于市肆行,见一客人买猪肉,语屠家曰:精底割一片来。屠家放下刀,叉手曰:长史!那个不是精底?师于此有省。
    按:此也是只认得这个。
    又一日,出门,见人舁丧。歌郎振铃云:红轮决定沉西去,未审魂灵往哪方?幕下孝子哭曰:哀!哀! 师身心踊跃,归举似马祖,祖印可之。往盘山宝积。
    按:宝积到此方悟也。
    赵州从谂禅师,参南泉,许其入室。他日,问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师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师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师于言下悟理。
    按:人但知赵州八十犹行脚,动辄为参禅人做话柄。孰知赵州悟人,只是理上得其知解,非顿悟证人之门也。“理虽顿悟,事资渐修。”行解相应,必须用数十年苦工方得实地。八十岁犹行脚,只为炼此一着子耳。
    沩山参百丈,侍立次,丈问:谁?师曰:某甲。丈曰:汝拨炉中有火否?师拨之,曰:无火。丈躬起,深拨得少火,举以示之曰:汝道无,这个聻,师由是发悟,礼谢,陈其所解。丈曰:此乃暂时歧路耳。经云: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忆,方省已物,不从外得。故祖师云: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只是无虚妄凡圣等心,本来心法,元自备足,汝今既尔,善自护持。次日,同百丈入山作务。丈曰:将得火来么?师曰:将得来。丈曰:在甚么处?师拈一枝柴,吹两次,度与百丈。丈曰:如虫御木。
    按:沩山初亦只认得这个,以后渐入玄阃,方了大事。故百丈亦谓:如虫御木,偶尔成文。若是之类,不胜例举,大须着眼,未可一味乱读乱肯也。如:
    灵云因见桃花而悟道,有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沩山览偈,诘其所悟,与之符契。嘱曰: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
    按:灵云所悟,非为解悟,实证悟也,然犹是前之一截耳。故沩山嘱曰:善自护持,即保任长养之义也。
    五台山智通禅师,初在归宗会下,忽一夜连叫日:我大悟也!众骇之。明日上堂,众集,宗曰:昨大悟底僧出来!师出曰:某甲。宗曰:汝见甚么道理,便言大悟?试说看。师曰:师姑原是女人做。宗异之。师便辞去。宗门送,与提笠子,师接得笠子戴头上便行,更不回顾。后居五台山法华寺。临终有偈曰:举手攀南斗,回身倚北辰。出头天外看,谁是我般人?
    按:若斯大彻证悟者,往古及今,数不多见。然其大悟者何事,必须细拣,未可妄学也。
    故知看读公案,大需智力,未可徒记言行,以资谈柄。《五灯》《指月》诸书,搜集诸禅终生未彻者,确亦不少。岂容妄窃兵符,乱杀晋鄙乎!纵饶坐脱立亡于指顾之间,亦只许其修行得力;必论见地透彻,犹有事焉。即或舍利无数,肉身不坏,亦只可称法门式范,切莫被其
    瞒却人天正眼也。今者,不惜眉毛拖地,略一检点古人。虽是孟浪,实具深心,狂妄之过,果报自甘。观今鉴古,希世之参禅者,勿以我狂而自落陷阱。众生皆成佛,我愿追随地藏菩萨于后。若知见不正,妄自为是,装模作样,以爱恶心为褒贬者,轻人适为自轻,何如努力修行,严守语戒之为得乎!
    
    欲明此理此事,须知心物本为一元,心为其主,通灵明妙性之功能。物为其用,依附妙性之形质。然实二即一,一即二也。《楞严经》云:“不知色身,外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故知山河大地(物质)与此身心(身亦物质),同为一体之所生。唯识之理,亦同此说,谓皆为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生者。姑置宇宙万有山河大地而不言,此之心身,实为心物一元体性之二用也。今修定者,不徒以治心得定为可;若身不调,心何能定?换言之,若心不定,身岂能调哉1故修定慧者,首当调此心身,心身初既得调,定力已生,工力日久,此心此身,打成一片,与虚空相同,进而返合于本体,起而用之,与本体功能相应,既感而通,即可得神而通之之妙用矣。
    幻境相似神通之错误
    举凡学佛参禅,或其他宗教,乃至各类外道,原其用工之基,无不从事禅定。但此所谓禅定,即通常所谓静也。如练习打坐者,乃禅定工用之一种姿势,非打坐即禅定也。即事禅定矣,初则不易宁静,及其稍得静相,有二种现象,最易发生。
    一、感觉身体起变化,如气血流通,丹田发暖,或一身发冷发热、发痒发汗,或不知不觉中,自起动摇,或感轻松愉快,或如有物流动,如此状态,不定何种,或有规律,或无定则,随时发生。身体胜常,似感健康增进,头脑清利,耳目聪明,色气光润。凡此种种,皆静中发生之必然现象。何以有此状态之发现?须知吾人身体,潜在功能,有一种生机不绝之力量,在生理学上,称之曰本能活动。此本能活动,通常人于不知不觉间,皆起作用。试举二例:如人睡眠,右侧卧久,不待知觉另起作用,自然向左翻卧睡。当左右调换时,意识不知也。如人骤然跌倒,两手两足,于刹那紧急之顷,自然据地支身。此即本能活动之显著现状也。此种本能,即为身体新生力量之生机,不待意识作用而起。如以意识作用,反而障碍此本能之活动矣。故思虑劳动过多,则损伤健康而感疲劳。故病人须休息,以恢复健康,休息与睡眠,医称为不要钱之多种维他命。因人在休息睡眠之时意识潜伏,可使生理本能活动,自然起作用,故健康可复,精神骤长。人在习静禅定中,自然走入宁静状态,故本能活动作用,渐感恢复。因静中意识之感觉未尽灭也,故本能之种种现象,发生知觉。一般人以为吾有工夫,有道行,自己不同于常人,即生胜解,自以为通矣。执著此事,即生种种幻觉境界,即佛所说之魔境,当知此乃自然静相中之自然、必然、当然现象,不足为奇。
    二、静中忽感光明显现,或眼闭时,感觉头上,或目前,或全身,或内部发光。甚之,暗室见物,夜视如昼。如贪著其事,渐于此光中,显现许多幻境。初则如云雾,如梦影,乃至一切人物鲜明,随心可现。念见菩萨,菩萨即至。念见上帝,上帝即现。念见鬼神,鬼神即出。不但见之,且可闻其声,日久工深,乃至可见人事上之种种事实,试之亦验。于是自谓得道得通,位入仙佛,不同凡人。甚之,如另有一身,完全同我,可自由出入于此身之外,神游远近,一切如意,称为出神。若此等等,乃静境中偶与本体功能宇宙之光与电磁,骤起一种变幻相
    似之通。贪著其事,即入魔境。何以静中有此现象发生耶?此乃心理与生理自然功能之一种变幻现象也。静中之时,心理上明了意识,渐渐沉寂不起,思虑作用,陷入昏迷状态,其潜意识(唯识学称独头意识,亦名独影意识)忽起作用,可发生以上种种现象。然不尽为心理作用,人之生理,纯为物质,此物质与宇宙间之声光电化等功能,同一活动,互相感通。故道家称人身乃一小天地,盖谓人之身体,为一具体而微之大宇宙也。平常吾人,都在运动中,与万物相同,皆在放射,皆在消散。忽在静中,生理之自然功能,偶感外光外力之交互作用,由动至静,如两力摩擦,忽然发声、发热、发光,于是引起心理上之幻觉。渐至心理久习于变态幻觉,生理亦入于变态幻觉。白以为道为通,不智孰甚!凡此之类,上者终日在幻觉幻想中过其生活,下者因习此而使生理上之消耗过甚,终至夭折而亡。若发狂,或至脑充血,皆当然现象,必然结果也,以前香港有一小僧,在打坐时,用小电泡安放手中,可使发光,众以为神,常作表演,一二年后,即告夭折,其愚可愍!凡静中感种种魔境事,《楞严经》言之极详,不待赘说。佛经初期翻译,“魔”之一字,译为“磨”,磨者,有磨炼磨折之义。后译佛经,改为魔字,乃与魔鬼妖精发生联想,走入神秘范围矣。学者当以智勘慧察,不可妄从,否则,即为精神症,或精神分裂症,实非得道,切勿自误。
    ……
展开
目录
初版自序
二版自序
禅宗之演变
印度原来情形
中国初期情形
唐宋间之发展
元明清之趋向
与中国文化因缘
对佛教之功绩
禅宗之宗旨
公案语录
机锋转语
证悟知解
祖师禅与如来禅
三关与顿渐
闭关与打七
宗师授受
参话头
神通妙用
幻境相似神通之错误
正定所发之通明
生死之间
中阴身略述
临命终时
中阴身缘起
生死决疑
了生脱死
醒与梦
禅宗与教理
由教入禅
禅须通教
禅宗与禅定
禅宗与净土
禅宗与密宗
禅宗与丹道
禅宗与理学
心物一元之佛法概论
佛法与西洋哲学
修定与参禅法要

禅海蠡测剩语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