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灾难与人文关怀.第二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529095
  • 作      者:
    闵丽主编
  • 出 版 社 :
    巴蜀书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灾难是人类面临的苦难之一,宗教对灾难表现出深切的关切。汶川地震发生后,海内外诸多宗教团体纷纷以各种方式参予赈灾或灾后重建工作。2010年5月,在5.12汶川大地震两周年之际,阳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的宗教学理论研究室、基督教研究中心,与香港文化更新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灾难与宗教--5.12汶川大地震两周年祭”学术研讨会。该次会议围绕灾难与宗教情怀、宗教教义对苦难的解释、宗教组织与汶川地震赈灾及灾后重建活动、世界主要宗教的救赎论及其理论基础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灾难与人文关怀(第2辑)》是遴选该次参会论文结集而成的。
展开
精彩书摘
    无不让人感受到了在常态生活中可能难以获得的集体温暖、慰藉和希望。
    例一,社会阈限时期,各种社会角色、身份的结构区隔暂时消失,社会个体之间往往表现出一种同志式的平衡关系。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党的总书记、国务院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亲赴灾区现场,深入社会底层,指挥抗震救灾行动,安抚受灾群众。今年4.14玉树大地震,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这种亲民、爱民的行动。当时身在异国的总书记在得知消息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布置抗震救灾工作,并当即取消几个国家的国事访问计划立马回国,同祖国灾区人民一起进行抗震救灾的战斗;国务院总理也一如往昔地第一时间亲临灾区指挥。另外,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中的精英人物、名流巨子或明星大腕,也都热心地奔赴灾区,零距离地亲近灾民,积极地带头进行慈善援助并采取各种方式宣传鼓动人们参与赈灾。这些现象表明,灾难阈限时刻,以往的社会结构身份失效,人们相互之间显得谦卑恭顺,上至国家领袖也得暂时放下其身居高位的身份来表现出与民共患难的亲民的言行,尽显官民平等一致。而那些平时一般也只能在媒体中见到的精英大腕以及明星人物,也得暂时去除其上流高雅的名分来与灾民群众共担艰难,以示贫富贵贱无等分。这一切表明,阈限交融之中,社会呈现为一个同质性整体,此时的社会个体之间暂时没有了身份等级的区别,有的只是人性大爱、同志真情与和谐团结。而这一切,是人们平常处于社会文化结构生活中难以感受得到的。
    例二,一个区域或群体遭遇灾难,决不仅仅是局限于这一区域或群体内部的封闭性事件,它一定会辐射到整个社会、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并牵涉到不同的领域和层面。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宗教的功能与价值
死亡与拯救
——一种生存论的理解
灾难与末日情绪
宗教:对苦难的慰藉
5·12地震灾难中的人性体现
阈限、符号与谣言:地震灾难的宗教人类学解读
论宗教的特性、功能与价值

第二部分:宗教的灾难观与超越灾难的路径
血牲祷求与洁心涤虑
——论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的灾难观
彝族毕摩经《梅葛》、《查姆》中人类起源与灾难神话研究
从《无上秘要》看六朝道教关于灾难的论述
未雨绸缪:佛教死亡理论的生命关怀价值
——5·12大地震两周年祭
从仰望星空到多难兴邦
——比较研究《约伯记》和5·12地震后的终极关切
造物者与人游
——从解构的神学进路看苦难问题
不要“分别”,爱人如己
——关于灾难的再思考
“劫变”与灾难
——清乾嘉时期川楚陕交界地区白莲教扩散的历史地理学分析
《洞玄灵宝诸天世界造化经》的消灾解厄
中国人观念中的上帝

第三部分:宗教与慈善事业
宗教发展及其社会救助模式
宗教的慈善公益功能和生死安顿功能及其在
灾难中的重要作用
汉口天主堂梅神父纪念医院的慈善事业
宗教与慈善
——读《内政年鉴》之《佛教寺庙兴办慈善公益事业规则》有感
爱德基金会与汶川地震赈灾及灾后重建
民国北京的灾患与基督教团体的赈灾述论
积极发挥中国宗教的慈善功能

第四部分:宗教与精神心理健康
第五部分:宗教与社会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