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感性的动物 人的行为究竟是受理性操纵,还是由感性支配?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 题。 但可以确定的是,人们对待外部事物,是从感觉出发的。 人不能没有感觉。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贝克斯顿等人在一所 大学的实验室里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表明了感觉对于人的重要性: 一些大学生作为被试被要求二十四小时待在一个有光的小屋里。他们的 感觉输入被严格控制——眼睛用塑料眼罩罩着,虽然可以透进一些光,但不 会呈现图形;暴露在外的手被套上手套,这样他们就不能触摸任何东西了; 同时,空调单调的嗡嗡声限制了他们的听觉,接着他们的头被固定在用泡沫 橡胶做的枕头上。 他们可以在小屋里进行简单的日常活动,也可以睡觉、思考。 七天后,许多被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理现象,包括思维迟钝、紧张焦 虑、情绪不稳定,有的被试甚至出现错觉、幻觉以及一些其他继发性的情绪 行为障碍。 其他学者在进行了类似实验之后也认为,一个人只要感觉被剥夺,那么 这个人的身体、心理功能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在感觉缺失的情况下,他们的理性思维也将出现混乱。 这个实验证实了人类行为的一个基本特征:人是依赖于感觉的。 感觉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依照心理学的研究,人的 感觉可分为表层感觉和心理上的内在认知活动。社会学家休谟曾将表层感觉 定义为“直观印象”,而将内在的认知活动定义为“感性观念”的形成过程 。 所谓表层感觉,是个人经由自身感觉器官与外在事物的直接接触、观察 而得到的感觉信息。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感觉器官分辨外部事物的属性 ,区分颜色、气味、声音、软硬、粗细等特性,这都是直观印象,是表层感 觉。 上面实验中所讨论的现象就是针对表层感觉进行的,反映了直接屏蔽或 减少表层感觉对个人生理和心理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对于表层感觉而言,内在心理认知活动要复杂得多,对个人身心的影 响也大得多。 内在心理认知活动与表层感觉相关。它是表层感觉与个人的知觉、经验 、记忆等各种信息充分融合,并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加工,最终形成某种感性 观念。例如,当我们与某个人第一次交往的时候,我们通过观察他的言行举 止,“感觉”这个人很“友善”或者很“冷淡”。在这里,我们经由“感觉 ”得出的“友善”或“冷淡”等“观念”都是信息加工的结果。严格意义上 说,内在认知活动是表层感觉的深度加工过程,是感性观念的源泉——这里 的感性观念是区别于纯数理、逻辑等理性观念而言的。 正因为内在心理认知活动最终会形成一种感性观念,所以它对个人行为 的驱动作用也是巨大的——当我们感觉一个人友善的时候,无论这个人是否 真的友善,我们都会回报以热情;同样,当我们感觉一个人冷淡的时候,我 们同样会表现得冷淡。 20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奥的霍桑实验充分地证实了人们 的行为并不像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经过深思熟虑而做出的;相反,人们的许 多行为是直接被感觉(感性观念)驱动的。 霍桑实验是一组实验,涉及多个实验项目,而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中的 访谈实验。 梅奥和他的研究小组拟定了详细的访谈提纲,而且工人们也并不知晓这 是某种心理学实验。此计划的最初想法是请工_人就管理当局的规划和政策 、工头的态度和工作条件等问题作出回答。但这种规定好的访谈计划的进行 过程却大出意料之外。工人们并不想就这些拟定好的问题深入交流。 工人想就工作提纲以外的事情进行交谈,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公 司或调查者认为意义重大的那些事。访谈者了解到这一点,及时把访谈计划 改为事先不规定内容,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问从三十分钟延长至一到一个半小 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受访 谈的工人的产量大幅提高。 这个实验的结果让人迷惑不解。实验本身并没有改变工人的生产条件, 也没有改变他们的福利待遇,只是简单的倾听,就足以使工人提高自身的生 产效率。P2-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