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华美学选粹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1393139
  • 作      者:
    童汝劳著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华美学选粹》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佳作,既是一本相对通俗、能够普及的美学读物,又是一本可以提高、扩展审美视野的好教材。《中华美学选粹》内容、范围非常广泛,不仅涉及美和美感的一般范畴和理论,而且还涵盖了文学、艺术的诸多门类。时间跨度上,上起先秦下至清末,跨越两千年,是一本最精粹、高度浓缩了的中华美学大观。每个专题既能独立成篇,单独鉴赏,又可联系起来,纵观一个系统的脉络概貌。书中一篇篇短小精悍、清晰流畅的文字,将深奥化作浅显,让朦胧变得清晰,就像中华美学长河中被串起的珠串,光彩照人。
    这是一把打开中华美学殿堂之门的钥匙,也是一座通向中华美学王国最便捷而宽广的桥梁。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五篇 九功之德皆可歌 ——中华民族传统以德为美观念的发端 《左传》文公七年(即公元前629年)记载了晋郤缺和赵宣子的一段 谈话。邰缺先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向赵宣子指出:过去卫国不顺服,所以占取了它的土地。现在它顺服了,应当把土地归还给它。因为作一个 正卿,要主持诸侯国的盟会,对诸侯国“叛而不讨”或“服而不柔”,都 是不能“示德”的。而“无德”又“何以主盟?”之后,他便引用《夏 书》来论证其上述观点。他说:“夏书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九功 之德皆可歌也。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 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义而行之,谓之德礼。”这些话,本来郤缺是在教赵宣子做诸侯的盟主时,要刚柔相济,恩威 并举,抓住“务德”(致力于德行)这个关键。就像《夏书》说的那样,把喜事告诉他,用威严督察他,用九歌勉励他,不要让他学坏。并进一步 强调说明,对于已经归服了的诸侯国,不应再加讨伐,而应以德义去感 化。然而由于他在其中提出了“九功之德皆可歌”的说法,并反复指出 “德”对于盟主的重要性,因而其意义,就不同凡响,而且也大大超出了 他先前的意旨。一、在整个谈话中邵缺把“德”提到了极为突出的位置,它不仅成了 盟主的必备条件和前提,如所谓的“非威非怀,何以示德?”“无德何以 主 盟?”“主诸侯而不务德,将若之何?”等,而且凡是有关九功的德行,他 认为那都是可以歌唱的。这就是说,“德”在他那里,已经成为了美的一 种特殊的称谓,成为了值得赞美的人格品行,或者就如19世纪法国美学家 库申所说的那样,已经成了一种“道德的美”。虽然,其时所谓的六府,即水火金木土谷,还带有自然崇拜和神的色彩,体现了原始观念的一种承 继,也反映了商周之际审美观念的某些变化,但是,三事(即端正德行,便利于使用,富足民生)的提出,则完全回到了人间,是人的行为美德的 一种说法,这是毫无疑义的。而且“九功之德皆可歌”的出现,也就说明 在漫长的奴隶制时期,人们经历了青铜器的创制,农业生产的发展之后,对于科学的认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而审美观念也逐渐地脱离了神的 笼罩而依附于伦理之上。甚至进而把“德”作为一种美的对象来加以歌 颂。只是到了西周中后期,六府中的金木水火土诸神才隐退,升华为人间 构造宇宙的素材。于是人们的审美观念在与德礼相结合的同时,随之也和 五行学说凝聚在一起。这意义就更加扩展,影响也更为深远了。二、由于“九功之德皆可歌”之说的提出,我国音乐发展史上也产生 了一个标志性的重大突破。即人们对艺术功能的认识,由先前的“以祭上 帝”,服务鬼神,转而成为歌唱人世问的“九功之德”。这不仅彻底打破 了 殷人“尊神”、“先鬼”的精神桎梏,而且对后来周人以德配天命取代单 纯 依赖鬼神威吓和暴力压迫的观念,也给予了重大的改造和发展,那就是在 审美认识中用“德”代替了鬼神的地位,从而开辟了·条以德为美的新 路,为春秋末期直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审美观念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总之,在古文献中除了《左传》桓公二年鲁大夫哀伯谈到过“文物昭 德”之外,最早明确将“德”作为审美对象来加以歌颂、赞美的,那就要 推郤缺所谓的“九功之德皆可歌”了。因为哀伯的“文物昭德”之说,尽 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时人们的一种道德观念、审美观念,然而其主 旨侧重于德和礼的结合,要求从文饰、衣食住行等方面以不同的等级规 定,突出显耀君主的至高无上的权威,目的在于使臣下敬畏,并未将 “德”提到真正意义上的美来加以认定。伍举在他和楚灵王论章华台之美 时,虽然和郤缺的说法相似,都把“德”看作是一种内在之美、行为之 美。他同时又说:“其有美名也,唯其施令德于远近,而小大安之。”可 是他的上述谈话,在时间上已晚于前者半个多世纪。其他如《左传》襄公 十一年魏绛所谓的“乐以安德”(《国语·晋语八》),平公年间师旷所说 的 “乐以风德”,《左传》宣公三年王孙满谈到为君之道时讲的“在德不在 鼎”,以及《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季札高度赞美周乐的《韶箾》“德至 矣 哉”的评论等,也都大大晚于郤缺之后。因此“九功之德皆可歌”之 说,的确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以德为美观念之滥觞。只不过因其时美善尚 未分离,德乐尚系一体,故而所谓的“以德为美”,其实也是一种“以善 为美”的说法罢了。当然,在我国历史上各家各派对于“德”的理解和阐释,是各各相异 的。比如孔孟有孔孟的仁义之德,老庄有老庄自然素朴的“玄德”、“至 德”,荀子有荀子的“全粹”的“德操”等等。而且各个历史时期人 们对于“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人格品德等)的看法,也都千 差万别,大异其趣。然而在崇尚道德,以德为美这一点上,人们却都是共 同的,或基本是一致的。不然何以古人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众星共之”的说法,而今人还提出“以德治国”之论,来作为构建和谐 社会的一项重大国策呢?同时,在民间,无论是哪朝哪代,人们常常都把 助人行善看做一种“积德”之举;而将损人利己的行为则统统叫做“缺 德”。看来,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传统的审美观念,大概都是把“德”看 做是一种内在的美,行为的美。而这一以德为美的观念的源头呢,那就不 能不追溯到邰缺其时提出的“九功之德皆可歌”这一审美理念了。P15-17 
展开
目录
先秦时期
第一篇 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我国历史上最明确为美下的第一个定义
第二篇 “和实生物”、“声一无听”
——我国美学史上最早的以和为美的审美理念
第三篇 “听和则聪”、“心亿则乐”
——先秦时期极具开创性的美感生理基础论
第四篇 铸鼎象物
——我国美术史上原始的、具有真幻统一特点的画论
第五篇 九功之德皆可歌
——中华民族传统以德为美观念的发端
第六篇 季札观乐
——孔子之前以“中和之美”对周乐所作的最长、
最全面的音乐评论
第七篇 和如羹焉
——先秦时期极形象极精炼的和为美论
第八篇 诗言志
——我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第九篇 “陶唐氏为舞”、“葛天氏之乐”
——我国上古时期舞蹈功能说之滥觞
第十篇 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
——我国见之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乐论
第十一篇 遇合无常
——先秦美学中最朴素、生动的审美差异说
第十二篇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我国美学史上最早的朦胧美论
第十三篇 道法自然
——我国美学史上最早、最概括的以自然为美的审美理念
第十四篇 涤除玄鉴
——我国美学史上审美心理虚静说最早的源头
第十五篇 美恶相依
——我国美学史上率先应用辩证观点来观察美丑的审美理念
第十六篇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我国美学史上最早、影响最大的以物比德的审美观
第十七篇 “文质彬彬”与“尽善”、“尽美”
——先秦时期独特的、极具开创意义的美善统一的审美观
第十八篇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我国美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美育理论
第十九篇 “兴”、“观”、“群”、“怨”
——先秦时期精辟全面的诗歌艺术功能说
第二十篇 思无邪
——先秦时期最精炼、最宽泛的审美标准和文艺纲领
第二十一篇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先秦时期怪奇的、非中和的审美观
第二十二篇 法天贵真
——我国美学史上最早涉及规律与自然关系的美真统一论
第二十三篇 “心斋”、“坐忘”
——先秦时期很典型、很具体的审美心理虚静说
第二十四篇 “目无全牛”、“踌躇满志”
——先秦美学中罕见的、最接近近代美学的一种审美体验
第二十五篇 与民同乐
——先秦时期极富民主精神的审美观
第二十六篇 “浩然之气”与“大丈夫”
——先秦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格美论
第二十七篇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先秦时期独特的、最新颖的艺术批评方法论
第二十八篇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我国历史上最早见之于文字记载的“心灵之窗说”
第二十九篇 “善”、“信”、“美”、“大”、“圣”、“神”
——我国美学史上关于美的形态层次最早的划分和界说
第三十篇 乐者,所以道乐
——先秦时期独具一格的艺术社会功能说
第三十一篇 化性起伪以成美
——先秦美学中最富唯物主义特征的审美观
第三十二篇 心有征知,必缘天官
——先秦时期具体、客观的心物关系说
第三十三篇 虚一而静
——先秦时期最具辩证思想的审美心理虚静说
第三十四篇 大者,壮也
——先秦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崇高观
第三十五篇 立象以尽意
——我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意象关系说
第三十六篇 “阳刚”与“阴柔”
——我国美学史上最初关于“壮美”与“优美”的区分
及其关系说
第三十七篇 音由心生,物感心动
——先秦美学中关于音乐艺术的本质规律的物感说
第三十八篇 画犬马难,画鬼魅易
——先秦美学中最早的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论

两汉时期
第三十九篇 文以舒愤
——我国美学史上第一个反常的、非中和的审美观
第四十篇 清醠之美,始于耒耜
——两汉时期朴素的美在劳动实践的审美观
第四十一篇 “神制则形从”与“君形者”
——两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形神关系论
第四十二篇 秦楚燕魏之歌异转而皆乐
——两汉时期关于美的多样性、客观性的全面论述
第四十三篇 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
——我国美学史上最早关于艺术创作及其形式美的赋论
第四十四篇 言为心声,书为心画
——两汉时期最概括的“文如其人”说
第四十五篇 夫水者,君子比德焉
——两汉时期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比德”说
第四十六篇 文有真伪,无有故新
——我国美学史上第一个旗帜鲜明的文化艺术标准说和
发展观
第四十七篇 《草书势》
——我国历史上第一篇 最富美学思想的书论

魏晋时期
第四十八篇 夫文,本同而末异
——我国美学史上崭新的、涉及作家与作品关系的
文体论
第四十九篇 得意忘象
——魏晋时期最具时代特色、玄意很浓的审美观
第五十篇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魏晋时期杰出的最富形象思维的创作论
第五十一篇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魏晋美学中第一个最独特的艺术想象论第五十二篇 传神写照
——魏晋美学中第一个完整的极具系统性的人物画论
第五十三篇 “澄怀味象”与“类之成巧”
——魏晋美学中第一篇 最具道家理想色彩的山水画论
第五十四篇 图绘六法
——魏晋书画美学中文字记载最早最系统的画论
第五十五篇 “意在笔前”与“字字意殊”
——魏晋书画美学中突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意笔论
第五十六篇 声无哀乐
——魏晋美学中独特的、最具挑战性的音乐理论
第五十七篇 《神思》之思
——魏晋美学中充分的、极具创造性的艺术想象论
第五十八篇 “隐秀”之辩
——魏晋美学中精辟的、最具时代特点的意象说
第五十九篇 《文心》之“情”
——魏晋美学中一往情深的情感论
第六十篇 《体性》之“体”
——魏晋美学中最具代表性的风格和作家关系专论
第六十一篇 以品论诗
——我国美学史上百代诗话之滥觞
第六十二篇 以“味”论诗
——魏晋美学中很深刻、很丰富的诗歌鉴赏标准——
“滋味说”

隋唐时期
第六十三篇 汉魏风骨,风雅兴寄
——唐代诗歌革新运动中卓立千古的诗歌标准
第六十四篇 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隋唐美学中最富禅宗理念的水墨山水画论
第六十五篇 诗有三境
——我国美学史上最早的意境说
第六十六篇 戏为六绝句
——隋唐美学中第一个最具审美特征的诗论
第六十七篇 不平则鸣
——隋唐美学中极具现实性、挑战性的创作观
第六十八篇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代诗歌美学中最具人民性的现实主义诗论
第六十九篇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隋唐美学中概括的、极具总结性的韵味说
第七十篇 “象外之象”与“思与境偕”
——唐代美学中最具概括性的关于诗歌意境的创作论和审美观
第七十一篇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唐代书画美学中概括的、具有纲领性的画论
第七十二篇 神、妙、能
——我国书学史上最早、影响很大的书艺品鉴标准
第七十三篇 论画六法
——隋唐美学中一种很有创意的绘画创作方法论和
审美观
第七十四篇 “画尽意在”与“笔不周而意周”
——唐代书画美学中极具中国特色的含蓄美论
第七十五篇 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唐五代书画美学中精辟的、极具创造性的美真统一论

宋元时期
第七十六篇 穷而后工
——宋元时期关于社会生活与文学创作关系的“古今绝调”
第七十七篇 身即山川而取之
——宋元美学中最全面、具体的关于山水画的创作论和审美观
第七十八篇 以平淡为美
——宋元时期极广泛、极具时代特征的审美理念
第七十九篇 成竹在胸
——宋元书画美学中最具普遍意义的创作方法论
第八十篇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宋元美学中诗画艺术结合论之滥觞
第八十一篇 有余意之谓韵
——宋代美学中最突出、最广阔的审美标准
第八十二篇 词别是一家
——宋元美学中最先把词从诗中分离出来的文体论
第八十三篇 以禅喻诗
——宋元时期一种极具直觉特征的诗学理念
第八十四篇 哀乐之真,发乎情性
——金元时期最具时代特征的真美观
第八十五篇 “逸笔草草”与“写胸中逸气”
——宋元书画美学中最具表现特征的绘画理念

明清时期
第八十六篇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明清书画美学中极其辩证的师从观
第八十七篇 诗贵意象
——明代诗歌美学中最广泛、最深入的本体论和审美观
第八十八篇 童心说
——明清美学中最具挑战性的反传统的审美理念
第八十九篇 容本《水浒》评点
——明清美学中新兴的、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创作论第九十篇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明清美学中典型的、最具时代特征的主情论和戏曲观
第九十一篇 世道既变,文亦因之
——明清美学中最鲜明最有力的文学发展观
第九十二篇 曲之本色,在能入众
——明清戏曲美学中具有代表性、总结性的本色论
第九十三篇 十年格物,一朝物格
——明清小说美学中典型的典型人物创作论
第九十四篇 至情至理,人各有当
——明清小说美学中精辟的、具有突破性的人物性格创作论
第九十五篇 因借体宜,园宛天开
——明清时期经典的、最具纲领性的园林美论
第九十六篇 填词之设,专为登场
——明清美学中系统的、最具舞台艺术特点的戏剧创作论
第九十七篇 景以情合,情以景生
——明清美学中最突出、最具总结形态的情景论
第九十八篇 即景会心,因景因情
——明清美学中独树一帜的关于诗歌创作的现量说
第九十九篇 惊而快之,乐而玩之
——明清美学中非常具体、生动的关于壮美和优美的美感心理论
第一百篇 “理、事、情”合“才、胆、识、力”
——明清美学中最概括的、带根本性的诗歌艺术本源说和创作论
第一百零一篇 相续相禅,因时递变
——明清美学中突出的、最具进化论色彩的文学发展观
第一百零二篇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明清美学中极具个性特征的绘画创作论
第一百零三篇 从胸有成竹到胸无成竹
——明清书画美学中最新最具普遍意义的创作论
第一百零四篇 “物一无文”与“物无一则无文”
——明清美学中最富辩证思维的审美方法论
第一百零五篇 境界,本也
——明清美学中最系统、最具总结形态的境界说
后记
附录
大者,壮也
——试论先秦美学中的崇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