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追问人生》包括45篇文章,四大主题,囊括了人生的诸多方面。从人生真相、境界一直到道德修养以及对人生的漫谈,无不有大道至理渗透到字里行间。
他谈才命、谈心性、谈功利、谈道德,博古通今,真知灼见。
他谈情、谈性、谈灵魂与肉体、谈欲与好,篇幅不长,却句句点醒人生。他认为圣人不是无情,而是有情而不为情所累。
他道中庸、调情理、行忠恕、为无为、存诚敬,借古论今,直逼现世人生。
他谈自然、论风流、谈处事方法,世间事了然于胸,高屋建瓴、明心见性。
作为无人可以比肩的一代大家,世人公认的一大哲学高峰,他的思想体系、他的人生理念,他的“境界”学说,穿透岁月的阻隔,不需任何炒作,而自有无数人追随、仰止。书中辑录的文章,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永久经典之作。主要来自冯友兰先生的“贞元六书”(即《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篇篇值得反复阅读回味。文章恰好体现了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座右铭。
人生即人之一切动作云为之总名。陈独秀云:“人生之真相,果何如乎?此哲学上之大问题也。欲解决此问题,似尚非今世人智之所能。”(《独秀文存》卷一第二〇页)然依吾人之观点,此问题实不成问题。凡见一事物而问其真相者,其人必系局外人,不知其事物中之内幕。报馆访员常探听政局之真相;一般公众亦常探听政局之真相;此系当然的,盖他们皆非政局之当局者。至于政局之当局者则不必探听政局之真相。盖政局之真相即他们之举措设施,他们从来即知之极详,更不必探听,亦更无从探听。人之于人生亦复如是。盖人生即人之生活之总名;人生之当局者即人;吾人之生活即人生也。吾人之动作云为,举措设施,一切皆是人生。故“吃饭”,“生小孩”,“招呼朋友”,以及一切享乐受苦,皆人生也。即问人生,讲人生,亦即人生也。除此之外,更不必别求人生之真相,亦更无从别求人生之真相。若于此实际的具体的人生之外,别求人生真相,则真宋儒所谓骑驴觅驴者矣。
有人于此答案或不满意。有人或说:“即假定人生之真相即是具体的人生,但吾人仍欲知为何有此人生。”实际上人问:“人生之真相,果何如乎”之时,其所欲知者,实即“为何有此人生”。他们非不知人生之真相,他们实欲解释人生之真相。他们非不知人生之“如何”——是什么;他们实欲知人生之“为何”——为什么。
吾人如欲知人之何所为而生,须先知宇宙间何所为而有人类。依吾人所知,宇宙间诸事物,皆系因缘凑合,自然而有,本非有所为。故宇宙间之所以有人,亦系因缘凑合,自然而有耳。人类之生,既无所为,则人生亦当然无所为矣。凡人之举动云为,有有所为而为者,如吃药、革命等;有无所为而为者,如普通之哭、笑等。然即有所为之举动云为,皆所以使人生可能或好;至于人生,则不能谓其为有所为也。吾人不能谓人生有何目的,正如吾人不能谓山有何目的,雨有何目的。目的及手段,乃人为界中之用语,固不能用之于天然界也。天然界及其中之事物,吾人只能说其是什么,而不能说其为什么。目的论的哲学家谓天然事物皆有目的。如亚力士多德说:天之生植物,乃为畜牲预备食物;其生畜牲,乃为人预备食物或器具。齐田氏谓:天之殖五谷,生鱼鸟,乃所以为民用。不过吾人对于此等说法,甚为怀疑。有嘲笑目的论哲学者说:如果任何事物都有目的,则人之所以生鼻,亦可谓系所以架眼镜矣。目的论的说法,实尚有待于证明也。
……
PART 1
大凡于生活无阻碍的人,都不问为什么生活,有些人对于生活发生了问题,发生了悲观,他的生活达不到目的,他才要问:“人为什么生活。”这就可以证明“人就是为生活而生活”的。
人生真相
人生之真相及人生之目的
哲学与人生之关系(甲)
哲学与人生之关系(乙)
对于人生问题的一个讨论
人生成功之因素
才命
知命
心性
论信仰
关于真善美
PART 2
境界有高低。此所谓高低的分别,是以到某种境界所需要底人的觉解的多少为标准。其需要觉解多者,其境界高;其需要觉解少者,其境界低。
人生境界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甲)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乙)
自然
功利
道德
学养
死生
境界
精神境界
论风流
PART 3
PART 4
芝生先生以他那奇特的乐观精神和适应能力,不断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忠诚于自己的学术事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终于走完了人生长途,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季羡林
你可以完全不同意他的观点,也可以和他辩论,但是你必须要承认,你想和他站在同样的高度跟他辩论是非常困难的。
冯先生苦撑残躯,含垢忍辱活下来了,他保全了性命,也留住了学问。
——资中筠(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
冯先生主持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几年,同事们没有见他发过脾气,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没见他闹过情绪。他受到过不公平的批判,他从不垂头丧气,也未影响他的生活节奏。日常生活中体现着他的哲学境界。
——任继愈(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