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必须努力做的(也是我能通过描述做到的)就是举出一些关于这三幅画的主题和处理方式的普遍看法。
罗塞蒂的《天使报喜》不同于我曾了解的先前的任何一种画面构思,它描绘了天使要给沉睡中的童贞玛利亚传一条口信而唤醒她的画面。这个信使本身也不同于人们普遍描绘的天使形象,他没有因为天使超自然的特征就依赖于肩上插着的翅膀。如果我们完全知道他是个天使,一定是因为他那看似年轻但庄重、充满男子气概的面孔。他的身躯既不是透明的,也不是在光环中显现,更不是披着金色的外衣;他只穿了一件简单的白色长袍,并投射出自然的、不变的影子,但是他的脚底有火焰托住他的身体,使他没有接触到地面,这些都没被童贞玛利亚看见。
她本身是一个英国人而不是犹太少女,大概十六七岁,罗塞蒂尽最大努力为她想象出一个如此苍白而陷入沉思的美丽容颜。关于这幅作品的效果和成功度,我们稍后再进一步调查。
她被唤醒后,并没有突然站起来,而是抬起上半身坐在床上;她并没有看着天使,似乎只是在思考,目光低垂,好像以为她处于一个奇怪的梦中。早晨的光线充满了房间,照在她简陋的小床上,床边挂着她在前一晚未绣完的一株笔直的百合花。
的确是非常精确的笔直,作为绣晶框架的整块布的边缘也同样笔直,天使流畅的身形也同样笔直,还有按透视法缩短的玛利亚本身的形体也是如此。画家完全以一个非常瘦的模特来进行研究、做习作;揉乱的被单形成杂乱的、棱角分明的折痕,但这并没有影响一个普通少女的优雅。所以,很多旁观者并不倾向于赞赏无用的“笔直感”,相反习惯于期盼看到那发光的天使和优雅的圣母玛利亚,这种构思引发的第一个后果必定是使众人极不高兴的,也可能是现代第一个而且是最后一个最业余的艺术作品。
第二幅画--米莱斯的《盲女》的背景,是一片英国伦敦东区的开阔草场,草场的边缘是一个富裕的村庄,房子都整齐地排列着。我毫不怀疑这就是距离伦敦大约20英里处的真实景色,画家多半是在现场绘制的。房屋都是全然无趣的,但得体、整齐,这是作为人的住所应有的条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