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学校是一个集体,那么“语文”就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一个人。“语文”是个怎样的人呢?在我的心目里,“语文”是一个美好、高贵的女性,她有理想,有追求,有个性,有操守,有责任心,有使命感,而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需要并也应该得到大家的尊重和信任。可是,现实情况却并不完全如此。有一些时候,她并没有得到完全的真正的尊重。在五、六十年代,政府机关里的干部犯了错误了,就把他贬到中小学校当老师。教什么呢?语文,似乎只要识几个字,人人能教。这就是一种不尊重。现在这里所说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不尊重。“语文”作为一个人,好像是麻将里的“八搭”、“财神”,哪里缺什么,就把她往哪里放。她似乎不但不是一个美好、高贵的女性,甚至成了人尽可夫之辈。 “语文”有她的“独当之任”,这就是她的独特的个性,独特的责任,独特的任务,独特的规律,不是“八搭”、“财神”,不是人尽可夫之辈,不能今天让她做“政治”的助教,明天又叫她当“历史”“地理”的讲师,后天又叫她去传授有关物理、生物、化学的知识。我觉得,这种语文不受尊重情况,相当普遍,相当严重。
作为课程,“语文”可谓命运多舛,开设都一百多年了,至今似乎仍然难识庐山真面目,或雾里看花,或瞎子摸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前些时候,有论者郑重提出语文课要有“语文味”,一听之下,我吃惊不小:这不等于说食盐要有咸味吗?如果食盐连咸味都没了,还能叫食盐吗?想来想去,我以为问题的根子或许出在我们没有真正弄清中小学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这个更为根本的问题。
众所周知,开设语文课的必要在于: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是语文课的“独当之任”,别的课程无法替代、难以完成。语文课要培养学生具有这一必备的能力,就必须致力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习伟大汉语作家(包括翻译家)、经典汉语作品(包括经典的汉译作品)是如何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向大家名作学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本领。治病,要对症下药;教学,要对准目标。我们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忘了中小学开设语文课的初衷,忘了语文课的独当之任,忘了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浅看了“理解与运用”,误会了“理解与运用”,甚至阉割了“理解与运用”,只剩下自己所看到的课文内容,再加一点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等描写方法和举事实、列图表等说明方法,等等,以图多少有那么一点“语文味”。其实,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是一门大学问、一种大本领,一心一意,念兹在兹,尚且未必能够学好,遑论目标模糊、三心两意、王顾左右而言它、心在将至之鸿鹄者。辞格及说明、描写的方法等等是语文,但最要紧、最困难的是一般遣词造句的精确妥帖。这是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主要标杆。这比了解辞格、说明描写的方法等等要困难十倍、百倍,也要紧十倍、百倍。而要真正做到精确妥帖,就连大作家也得学一辈子,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哪!说到这里,不妨再啰嗦一句:语文,最主要的就是教学运用语言文字的精确妥帖,使学生有此自觉的意识、兴趣和追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