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汉语口语测试任务难度影响因素探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932889
  • 作      者:
    聂丹著
  • 出 版 社 :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聂丹,女,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2000年至今在北京语言大学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水平考试研发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汉语测试、对外汉语教学、语用学、话语分析等。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多项科研课题。著有《问学录一汉语测试与话语分析探究》、《普通话水平测试概论》(合著),并在《中国社会科学》、 《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 《语言文字应用》、 《汉语学习》等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汉语口语测试任务难度影响因素探究》将研究目标确定为,以汉语口语测试为对象,深入探究影响口语测试任务难度的主要因素,构建评估口语测试任务难度的理论框架。《汉语口语测试任务难度影响因素探究》的基本研究路线是,依托大量第一手的汉语口语测试实测样本,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紧密结合,以调查、统计和实测样本的话语分析作为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
展开
精彩书摘
  C.TEST口语考试的优点在于:与OPI一样,考试过程体现了交际性、互动性、真实性等对话特点,同时话题任务也具有个人化特点,交流气氛愉快;此外,考官依据试卷的提示来组织和延伸话题,考官压力相对减小,同时保证测试进程的渐进、有序,减少测试时间,提高提问效率。其缺点主要包括:考官主导谈话,考生被动交谈,交际角色不对等,造成对考生主动交际的能力,比如提问、打断等能力以及交际策略的考察不足;测试时间短,不能覆盖更多的话题范围,容易产生话题偏差,比如有限时间内所谈话题都不是考生感兴趣的,而没有时间再试探新的话题;为了避免试卷内容泄露,保证测试公平性,用过的试卷一般不再重复使用,因此需要不断设计新的试卷,从主题的选取、话题的延伸,到具体问题的设计,都需要精心构思,以保证每一套试卷都是新颖别致、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一个主题序列,这就增加了命题的压力。 
  2.5.3.4成绩测试和分班测试 
  口语成绩测试和分班测试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的一个薄弱环节,这种状况近年来有了些许改观,一些研究成果也相继出现(蔡整莹,1999;陈昭玲,1998等)。其中,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团队在这方面的实践和研究做得比较突出,自2000年开始,该团队就从多方面对口语成绩测试和分班测试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和研究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刘颂浩,2001;刘德联等,2000;李海燕等,2003)。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我们对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口语成绩测试和分班测试进行简要介绍。 
  (1)成绩测试。这是以平行班为单位、针对课堂教学指定的口语教材所举行的学期中和学期末测试,旨在检查学习效果和督促帮助学习。基于考前准备范围越明确则考试正面效应越大这一观点,考前一周学生会得到一张基本涵盖了所学知识的“复习清单”,复习内容是实际考试内容的4倍。在题型设置上,普遍认为看图说话能够在内容上对学生有所限定,测试目的相对明确,能够反映学生水平和学生间差距,同时评分相对客观容易;而认为自由谈话题型测试目的不明确,难以控制学生的表达内容,区分度不高,评分难度也加大。此外,还有反映教材内容的“完成对话”题型,也能够有针对性地考察教学重点和难点。考试通常全程录音,然后根据考试记录和录音评分。(刘颂浩,2001) 
  (2)分班测试。口语分班测试的目的一方面是考查学生现有的汉语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分班后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这就涉及汉字认读问题。(李海燕等,2003)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口语分班测试从1997年开始,由口语教师做主考,考前对主考统一培训。1999年以来,对题型设置进行了一些改革。在对所用过的自我介绍、朗读、回答问题、看图说话、话题表达、对话等题型进行比较研究之后,肯定了一些题型的优点和作用。比如,认为对话的优点是使考试成为一个前后关联的统一整体,而不是独立、松散的几部分,并有利于建立轻松、自然的交际互动环境;朗读题可以解决口语水平与读写水平不一致的问题,避免口语水平较好但认读能力差的人分人高级班;等等。(刘颂浩,2001)李海燕等(2003)通过实证研究对比了六种题型的评分信度和难易度,发现评分信度最高、最容易的是听读题型;对话和话题表达的评分信度较高、难度偏大;朗读的信度和难度都居中;自我介绍评分信度最低,也较容易;看图说话的评分信度一般、难度最大,但与总分相关最高。因此去掉了自我介绍题型,只将其作为热身环节的内容,确立了看图说话和朗读等题型。 
  在实践过程中,上述研究者们切实感受到口试题目难度适中十分重要,“太难就区分不出水平低的学生,太易就区分不出水平高的学生”(李海燕等,2003)。但题目难度的确定又非常棘手,比如,在对话之前的培训会上通常会给考官们准备一些备用于不同级别的参考题目,但确定题目的难度级别一般都是依据经验,因此考试时常会出现有的学生听不懂初级问题,却能回答高级问题,或者非常简单的初级题目也能引来长篇大论等情况。为此,研究者们认为“难度的确定需要进行专门研丸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很好的经验”(刘颂浩,2001)。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口语测试的发展
1.1.2 口语测试任务研究现状
1.1.3 口语测试任务研究构想
1.1.4 口语测试任务难度研究的必要性
1.2 研究思路
1.2.1 目标与方法
1.2.2 内容与步骤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口语能力及其测评
2.1 引言
2.2 口语与口语习得
2.2.1 口语
2.2.2 口语习得
2.3 口语能力与口语测试
2.3.1 “说话”的构念
2.3.2 语言测试中的口语能力观
2.4 国外口语测试的实践发展
2.4.1 历史简述
2.4.2 测试组织形式
2.5 国内汉语口语测试的实践发展
2.5.1 汉语口语测试的范围
2.5.2 汉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口语测试
2.5.3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口语测试
2.6 汉语口语能力等级标准描述
2.6.1 对外汉语教学分级目标
2.6.2 汉语水平测试分级描述
2.6.3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
2.6.4 汉语口语能力等级标准归纳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任务及其难度
3.1 引言
3.2 任务的含义
3.2.1 一般意义的“任务”
3.2.2 语言教学的“任务”
3.2.3 语言测试的“任务”
3.2.4 口语测试的“任务”
3.3 口语测试任务研究述评
3.3.1 研究背景
3.3.2 国外研究
3.3.3 国内研究
3.4 难度与任务难度
3.4.1 难度
3.4.2 任务难度
3.5 任务难度研究述评
3.5.1 国外研究
3.5.2 国内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假设
4.1 引言
4.2 理论依据
4.2.1 测试方法因素框架
4.2.2 任务难度认知框架
4.3 实证依据
4.3.1 目的和方法
4.3.2 调查一
4.3.3 调查二
4.3.4 调查三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话题因素
5.1 引言
5.2 话题及话题知识
5.2.1 话题的相关定义
5.2.2 话题知识及其作用
5.3 产出型语言运用的话题研究
5.3.1 关于话题与测试构念
5.3.2 关于话题类型
5.3.3 关于选择话题的原则
5.4 相关理论对话题设计的启示
5.4.1 最近发展区理论与话题适切性
5.4.2 近体原则与话题相关性
5.4.3 图式理论与话题熟悉度
5.4.4 关于话题难度
5.5 话题选择和分级实践
5.5.1 国外大规模外语口语测试的话题设计
5.5.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口语教学及测试的话题设计
5.5.3 汉语作为第一语言口语测试的话题设计
5.6 话题难度的实证研究
5.6.1 研究一
5.6.2 研究二
5.6.3 研究三
5.6.4 研究四
5.6.5 研究五
5.7 话题难度的评估模型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体裁因素
6.1 引言
6.2 体裁及其由来
6.2.1 体裁及相关概念
6.2.2 体裁的由来
6.3 体裁分类研究
6.3.1 以目的为标准
6.3.2 以内容为标准
6.3.3 以时间关系为标准
6.3.4 以语篇结构为标准
6.3.5 以整体功能为标准
6.3.6 以认知过程为标准
6.3.7 四种体裁的再分类研究
6.3.8 本研究采用的体裁分类方法
6.4 体裁难度层级研究
6.4.1 体裁思维复杂度层级
6.4.2 体裁结构复杂度层级
6.4.3 体裁语言复杂度层级
6.5 体裁难度层级实践
6.5.1 体裁难度层级确立的重要性
6.5.2 国外口语测试的体裁难度层级
6.5.3 国内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及测试的体裁难度层级
6.5.4 国内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体裁难度层级
6.6 体裁难度层级的实证研究
6.6.1 研究一
6.6.2 研究二
6.6.3 研究三
6.6.4 研究四
6.6.5 研究五
6.6.6 研究六
6.7 体裁难度的评估模型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输入因素
7.1 引言
7.2 输入及其构成的不同界定
7.2.1 Davies等的相关界定
7.2.2 Bachman的输入构成
7.2.3 李筱菊的相关界定
7.3 本研究的输入及其构成
7.3.1 语境信息
7.3.2 支持信息
7.3.3 输入语言
7.4 可理解输入与互动理论
7.5 实证研究
7.5.1 研究一:语境信息
7.5.2 研究二:支持信息
7.5.3 研究三:输入语言
7.5.4 研究四:输入调整
7.6 输入难度的评估模型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任务难度评估框架
8.1 引言
8.2 任务难度评估框架的确立
8.2.1 话题难度框架
8.2.2 体裁难度框架
8.2.3 输入难度框架
8.2.4 汉语口语测试任务难度分级评估
8.3 任务难度评估框架的应用
8.3.1 任务样本的选取
8.3.2 难度分析员的选定
8.3.3 方法与步骤
8.3.4 结果与分析
8.3.5 小结
8.4 相关建议
8.4.1 明确测试目的
8.4.2 了解目标群体
8.4.3 避免个人评估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语
9.1 基本观点和结论
9.1.1 基本观点
9.1.2 主要结论
9.2 不足与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