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发号施令只会收到反效果
有一次,因为临近敬老日,朋友家的孩子所在的小学决定将到养老院慰 问作为孩子们生活课的一个环节。为了让养老院的老人们开心,学校职员会议上提出让孩子们准备“演出 节目”。但是当老师在班会上征求孩子们的意见时,却没有一个人举手表达 自己的想法。束手无策的老师只好说“那么大家一起唱首歌怎么样”,孩子们纷纷表 示同意。接下来,在去养老院慰问的前几天,孩子们一到放学后就拼命地练 习。后来,据说到了慰问当天,孩子们充满朝气的歌声让老人们都十分高兴。像这些学生们一样,“能够很好地完成收到的命令,但是没有命令时自 己无法主动采取行动”的孩子们被称为“待命一族”。这种倾向在大人身上 也会见到,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现象。很多孩子从小就受到妈妈诸如“要那样做”、“要这样做”的斥责和批 评,毫不夸张地说.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正是导致“待命一族”孩子不断增加 的原因。父母们从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中获得判断力,并以此为基础教育孩子“在什么场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也因为如此,父母们变得不尊重孩子 自己的判断,总是会倾向于用“给我这样做”、“不能那样做”等等命令的 语气来批评孩子。如此一来,要培养孩子的判断能力又从何谈起呢?美国的一项“小集体领导者的研究”表明了单单依靠“命令”会从多大 程度上削弱集体成员的热情。这项研究中将小集体的领导者分成“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三类,考察在不同类型的领导者之下,成员会采 取什么样的行动。“专制型”领导者率领的集体里,领导者让成员执行其逐一发布的命令,结果令成员不满并逐渐失去热情,工作效率也非常低。而在“民主型”集 体中。领导者只明确工作目标,不给予详细的命令,并且将职责分担和工作 计划交由成员自行判断,在这种状况下的集体中,其工作效率较之前者要高 出许多。而“放任型”的情形更无需赘言了吧。之所以提出这个研究结果,是想让所有希望培养孩子主动性的父母们明 白。避免命令式的语气,采用“这件事情该怎么做好呢”听取孩子意见的态 度来促进孩子的自我判断,才是批评的智慧所在。如果平时能够养成这样的 习惯,相信不但批评的次数会减少,孩子们的判断力也会得到不断的加强。与其命令孩子,不如先听取孩子的意见 02 用“第一人称主语”来传达 很多妈妈一听到学校老师说自己的孩子“吃饭经常剩下”时。就会用“饭菜要好好吃干净”这种强烈的语气对孩子进行批评。不难想象,这样不仅 会让孩子讨厌那些自己剩下的食物.甚至还有可能让孩子对学校提供的饭菜 产生抗拒心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就算明白应该将饭菜全部吃完,但却并不一定理 解必须这么做的原因。所以,如果这时候父母和老师采取高压性的“强制”手段,反而会让孩子对饭菜本身产生抵触情绪。聪明的做法应该是对孩子说“学校提供的饭菜考虑到了营养的平衡,妈 妈认为应该全部吃掉比较好,这样才对身体有利”,像这样。通过让孩子听 取自己的想法,再让孩子自己思考“必须吃掉的原因”。用提议的方式来达到批评的目的,而且从结果上来说,它也比批评本身 更能见到成效。这种让孩子通过自我判断来获取结果的方式。在阿德勒心理学上称为“第—人称主语”,是人与人沟通中最重要的表达方法。教育不是放任孩子“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应该以妈妈坚定的思想和教育方针为基础。但是如果这种坚定变成了“强 制”、“命令”的话,那么不论妈妈的思考方式如何正确,都无法传达给孩 子.甚至还会诱发孩子的反叛心理。妈妈这种“提议”的态度,会成为孩子坦率地进行自我反省、规范自己 行动的契机。“要是妈妈的话就这样做”的“批评”方式也会收到同样的效果。比如当孩子不做作业光顾着看电视时,可以说“要是妈妈的话,就先把 作业做完,再好好地看电视”。这样孩子就会产生“也许还是先做作业更好 ……先做作业吧”的心理,比起“看电视前先把作业完成”的斥责。效果要 好得多。用“妈妈是这么认为的”来提出意见的形式比批评更有效P12-15
展开